6月2日,宁波市高校“廉”盟启动仪式上琳琅满目的展品吸引了众多嘉宾的眼光。剪纸、线花、脸谱、榫卯、水拓画、拍丝珐琅等非遗文化作品,或以清廉或以党史为主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这些作品均出自人文与艺术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之手。
展品中一副“中国地图”大型剪纸,宽约85厘米,高约110厘米,56个民族人像或欢歌或载舞,围绕在天安门城楼周围,线条活泼流畅,人物形态逼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幅作品的作者是城市181班的中共预备党员吴千惠。“我从小喜爱剪纸艺术,也很感谢党支部给我这个机会,让我通过剪纸描绘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吴千惠说道。
早在五年前,党支部书记周申之组建调研团队,对浙江、新疆等地区的非遗文化传承现状进行了社会调查,发现“非遗后继无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发挥新生代的作用,把传统技艺留住,给非遗文化提供生长土壤”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正逢学校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和支委商议后她决定将党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传帮带让每一位支部成员都化身非遗传承人,让非遗重新绽放光彩。
秉承着非遗从娃娃抓起的理念,2018年该支部与宁波上海世果外国语学校结对并成立公益联盟,积极推进 “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现已面向超过300名小学生开展了10余期传艺课堂,内容涉及扎染、竹编、面塑、纸雕、高跷、五谷画等。为了让教学更加专业,党支部多次组织成员前往非遗文化馆、王升大博物馆向传承人拜师学艺,将获得的一手资料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授课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支部党员将党史学习与非遗艺术相融合,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戳绣《征途》《致敬》等作品再现重要历史时刻,通过编制草鞋、刺绣党徽挖掘“红色文物”的原真性,通过剪纸和“百米画卷”回顾红色革命故事,让非遗成为宣传党史的有效载体。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支部同学努力破解非遗从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的难题,尝试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剪纸、古法织布等的制作过程,通过B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广传播非遗短视频。
“后续我们将继续寻找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方式,努力形成‘非遗+直播’‘非遗+旅游’等多元化赋活的新手段,鼓励大学生为非遗文化注入时代气息,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周申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