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上半年,集团公司扎实开展“开局即决战、稳增长多贡献”活动,经济效益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发挥了国有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期间,所属各单位全力“促销、增产、占市场”,各项工作稳步向好,发展亮点纷呈。为此,本报推出专栏“上半年亮点追踪”,集中展示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飨读者。
今年以来,吴起采油厂深入贯彻集团公司“少打井、多出油,提高采收率”总要求和“开局即决战、稳增长多贡献”部署,紧紧围绕“采收率提高”和“递减率控制”两条主线,扎实推进科技增效与管理增效“两条腿”走路,深化技术创新,深挖内部潜力,坚持向技术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上半年,该厂在新井年均减少164口、下降23%的情况下,累计生产原油126.1万吨,同比增长0.9%,顺利实现“硬过半”。
一井一工艺,提升建产效益
科技先行,深挖内潜。200万吨稳产至2035年任重道远。在深刻辩证“一少一多”发展战略背景下,吴起采油厂精打“稳产增效”这张牌,用科技和管理之“利器”,破解制约稳产增效、高质量发展之短板。
年初以来,该厂以加快释放产能为首要任务,及早跟进新井压裂、投产等工作,全面提升产能建设步伐,为一季度“开门红”和半年“硬过半”赢得了先机。为更加突出效益开发,提高建井质量,该厂深入推进“滚动开发评价建产”一体化研究和新老区一体化部署,精准识别效益建产区82.49平方公里;严格落实井位审查制度,推行“一区一井一工艺”。同时组建运行产能建设项目部,全面加快新井钻投进度,全程跟踪监督建井质量,为采油厂积极扭转生产被动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该厂上半年投产304口油井,新井采油日同比增加41天,新井产量同比增加3.2万吨,增长246%,新建产能21.47万吨,万吨产能投资同比减少223万元,下降3.5%。
以水换油,夯实稳产基础
注水是饭碗工程、“一把手”工程。近年来,吴起采油厂大力推进油田注水,完胜两轮“注水大会战”,今年又顺利启动“三年精细注水大会战”。之所以坚定不移抓注水,是因为尝到了注水的“甜头”,看到了“以水换油”的效果,找到了稳产增效的“法宝”。
今年,该厂严格落实“定量-限时-夯责”工作法,内外协作、“揭榜挂帅”完成13个Ⅰ类区、7个Ⅱ类区综合治理方案;加强油藏动态分析,完善注采井网,注采对应率提高1.2个百分点,注水区自然递减率控制在6.3%以内,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提高到73%。并与集团研究院提高采收率小分队密切协作,编制了分区块提高采收率实施方案。同时,深入推进稳油控水,大胆引进微生物驱油、聚阳离子凝胶调驱等先进技术,试验区综合含水下降15个百分点;推广压驱注水试验,平均单井日产油提高1.13吨以上;开展白豹油区CO2驱油与封存试验,单井日产油提高0.3吨以上。
“通过近几年不懈努力,全厂采收率提高到19.42%,力争年底达到19.48%。”该厂总地质师李江山说。
事实上,抓老井稳产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半年来,该厂进一步强化生产运行管理,落实应用“PDCA”管理法,将产量任务和工作任务到岗到人,定量、限时、夯责,清单化管理,差异化考核,倒逼了管理提升。全厂生产运行、产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得到有力解决,半年任务实现超产。
对症下药,低效停躺井“枯木逢春”
低产低效井是近几年制约吴起采油厂高质量发展的“固症顽疾”。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今年该厂充分发挥集团、油田和外聘校企专家团队技术支撑作用,精细注采井网规划和注采规模预测,深入研究论证评价,高效编制完成综合治理和调整方案。
在此基础上,技术部门进一步优化技改挖潜措施,实行“一井一策”“一层一策”,分类排队、分步实施,优先注水区,通过原层酸化、复压、调层补孔等措施,对长期处于地产低效的油井进行“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同时,深化地质再认识、测井二次解释,试采可疑差薄油层;借鉴水平井改造成功经验,在致密油开发上推广实施“大前置液+表活剂+体积压裂”一体化配套技术。
经过多年发展,吴起采油厂现在拥有一万多口油井,但有一部分油井常年处于停趟状态,严重影响了全厂的“采收率”。针对这一现状,今年该厂将提高油井利用率和资产贡献率作为重要工作,按照“点面并重、深挖细找、精细管理、提高单产”思路,主动落实油田公司“万口油井恢复工程”,积极成立停趟井复活攻坚组,深入开展停趟井摸排治理,集中技术兵力攻坚克难,努力让停趟井“枯木逢春”、再现活力。截至6月底,该厂已排查I类可恢复油井1432口,共恢复关停井431口,投入产出比达到1:6.18,油井利用率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在未来三年全部治理完成后,预计可增油8.56万吨,油井利用率可提高13.6个百分点。“通过及时实施一系列举措后,我们能直观的看到措施增油的显著效果,今后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技术攻关,彻底解决制约稳产增效的瓶颈问题,努力为采油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孙兵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