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大学美育通识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美育赏析”期末考试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考核的现场学生们争相唱起山歌,信天游、开花调、沂蒙山小调等不同类型的民歌在考场响起,文化在青年身上“肆意”流淌,考场也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地。
兰州大学的出彩在于考核方式的革新。本次课程能力测试由提交论文变为了唱一支民歌,要求学生将民歌理论用于实践,同时也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交于青年一代。音乐不能只浮于字,更多的是唱出来的实践,不拘泥于时的根据课程特性而制定的考核方式应成为主流。
通识课教育是区别于专业课学习的,它更强调兴趣性而非专业性,教授内容即以基础为主,论文研究与写作大可不必,过于强调也难以保证原创性。况且,学生的专业发展不在此地,课程结束后理论知识便可能被堆砌于“暗格”,尽快让知识变现——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实际技能,真正做到“教有所用”。知识是实践的基础,成功的实践是教育理想的结果,通识教育也不当跳过这关键一步。
考核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学术为结果的考核也决定了学生学习是偏向理论的,同时课堂上不妨出现前期懈怠、最后一周冲刺的情况。授课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授课模式,降低理论要求,根据课程的特点增加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以应用考核方式促使学生将技能带进生活,达到教育真正的目的。
作为学生,要积极地做课堂的主动方,接受并适应多种课程模式,保持课堂活跃度,积极参加活动,锻炼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让改革取得较大的反向,使多彩教课模式长久地走下去。同时学生多将技能在生活中尽可能多的应用,做文化传播的使者,让吸收的文化永不被“尘封”。
大学课程是多样的,其设置的目的也是各有不同的,考核的方式自然需要有所差别。知识的宝贵在于其对世界的改造,短而促的通识教育同样不应以文字课题草草作结,将其日常化应用也应是大学教育的目标。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改革考核方式,以“行”而终,让教育应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