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愿“我缺钱不缺德”成为新年第一流行语

2011-01-13     浏览(295)     (0)

  1月6日《重庆晚报》报道,重庆万州有一位当“棒棒”的老人,现已58岁。有一天他接了活,帮人挑两包羽绒服。后来和雇主走丢,他就在寒风中苦寻雇主达五天之久,现在仍未找到。他说哪怕是当棒棒,讲的就是诚信。他要告诉鄙视下苦力的人:“人穷志不穷,缺钱不一定就缺德”。
  一句“人穷志不穷,缺钱不一定就缺德”,彰显出一位老人的铮铮铁骨和朴实善良。很快就到春节了,我们真诚希望这句话,能成为岁末年初的第一流行语,如果我们大家都能记住并且履行这个“承诺”,我想,眼前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农民工的春节一定会更加祥和,我们城市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辉煌。植入广告会让文学变成什么?
  “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30日报道,植入广告已从影视界蔓延到出版界。一些出版人正在运作给小说植入广告。对此,很多作家认为,图书植入广告是合理的,甚至还有知名作家称,广告无处不在,图书不能独善。
  植入广告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家的稿酬收入,同时还能提高出版机构推介宣传的积极性。但这样一个连影视制作机构都无法处理平衡的事情,能够被作家群体布置得天衣无缝?破坏了读者阅读体验,不可能会起到相反刺激购买和阅读的作用,这样一来,植入后的文学作品,还能让人读、卖给谁,又能拉到几个广告商?中国文化符号评选疑似一场闹剧
  1月4日《济南日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日前提出了“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的阶段性成果,说是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他们调查出了最具代表性的10项,分别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
  国人评选一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八大××”、“十大××”情结。那么多根本无法分出高下的文化符号,不分青红皂白地先划个小圈子,结果不是被人指摘丢了这个,就是漏了那个,何苦又何必呢?前人创造“削足适履”这一成语,何其精辟!忽然又产生个疑问,这种“×大”情结将来会不会跻身中国的文化符号?舌战央视名嘴的官员为何赢得掌声
  近日,一段名为《浙江工商局长郑宇民“斗智”央视主持人董倩》的视频在微博上转载后引发公众的热捧,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节目中跟央视女主持董倩的精彩舌战赢得了网友们的一片叫好声,而作为官员的郑宇民也凭借幽默机智的口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郑宇民赢得了掌声,但他只是个特例,并不能对权力话语生态带来根本上的转机。而要弥补这种话语上的断裂,权力更应看到掌声背后的含义,重视公民话语,有选择地放弃高高在上的权力话语,如此,郑宇民这样的官员才能大规模涌现,权力和公众的话语对等才能够最终实现。
  (编辑/点评鲁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