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课程是文化传承的工具,是活的文化、创生的文化。教师即课程,教师的阅历、眼光,教师的知识积累、人生智慧是影响学生内在生命成长最有力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人格修为也需要老师的陶冶、熏染。真正的教育是人影响人的过程。心灵的培育,需要文化的底蕴,需要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诗乐一体,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诗词吟唱传统。《诗经》《楚辞》本为歌词集,以歌入乐,具有鲜明的音乐色彩。继而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皆可配乐演唱。诗歌的平仄、押韵,成就了古典诗词的文辞美、格律美、意境美和音乐美。然而古诗词吟唱传统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流传至今的大多只有文本。因而以普通话吟诵的方式来探索诗词教育,重识古诗词的美,既是对古诗词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古代“读书”方式的复位。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孔子十分重视诗乐的教育作用,提出“兴观群怨”说。普通话吟诵通过古典诗词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把诗词中的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得到丰富,时时温润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发人深思、引人入胜。普通话吟诵讲究“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普通话吟诵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诗词行腔规律的探求、文辞意境的揣摩和诗歌情感内涵的把握。以普通话吟诵的方式,恢复古典诗词的音乐性,让吟诵回归课堂,让古诗词学习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诗乐一体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温润学生的心灵。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
普通话吟诵对于古诗词的赏析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广泛认同。普通话吟诵存在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需要承担起对古诗词吟诵的现实责任和使命担当。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难说》《孤愤》。在学习吟诵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诗歌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的一朵花,我们要寻着平仄格律,在厚重的文化底蕴里吟诵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坚定而自信。诗词一定会永远美丽灿烂,薪火相传。吟诵之间,必将吐纳珠玉之声。“声”临其境,创一场听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