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佳浩,男,中共预备党员,材料学院成型1802本科生,平均必修绩点4.3,成型专业第一。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标兵。科研上,参与的国创项目《黄铁矿型二硫化铁的构筑设计及高温储铝机制》已顺利结题,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并获校二等奖。现已推免至华中科技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习惯和态度是学习的关键
机会总是如烟火一般灿然而现,能够提前有所预知,有所准备,方能留这灿烂于一点,点亮自己,烛照他人;若毫无准备,只能无力又无助地目睹烟火消散,美丽逝去。回顾自己的大学经历,卢佳浩颇有感触,既有逝去的花火,更有抓住的闪亮。
“习惯和态度是学习的关键。”初入大一时,不像有些同学因为生活习惯和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变得迷茫,卢佳浩仍保留着许多高中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常进行阶段性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这不仅提高了他复习时的效率,也有助于他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构建框架结构,让他在大学生活如鱼得水,很快就度过了适应阶段。在每次考试到来前,卢佳浩早已着手准备,精确地规划出所需的时间,着重复习在平时练习中总结出的错题。他提到,在复习时先做部分题目,找寻规律,掌握方法,然后再从书中查找知识点,这样的方法更有利于掌握自身学习情况。同时,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卢佳浩坚持专注去做,心无旁骛,徜徉于贾阆仙“推敲”之境。“只有专注地去做某件事,沉下心来去钻研,学习才有深度,效率更高,才会有更好的成效。”卢佳浩说。
做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在班级和社团管理方面,卢佳浩无不彰显着他的责任和担当。
大学期间,卢佳浩连续担任了三年的组织委员。初入大一时,由于班级上的同学们都被分散到各个方阵里,失去了一次相互熟悉的机会,卢佳浩便联合体育委员去同学们的寝室聊天,了解每个同学的爱好特长。在以后的班级工作中,卢佳浩也经常参与设计活动形式,撰写活动策划,多次组织班级活动,尽职尽责地为班级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正是因为在班级工作的优异表现,卢佳浩获得了武汉理工大学 “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的荣誉称号。班级事务比较琐碎,很容易有遗漏,卢佳浩向记者分享了防止遗忘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提前设置闹铃,以便及时收到提醒。在安排班级工作的时候,他也会分配具体任务,分工明确,这样更方便工作的开展。
淡淡书生气,谦谦君子风。卢佳浩身上的书卷气息与他参与文字工作的历练分不开。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卢佳浩加入了材料学院通讯社编辑部和材料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出于对文字和编辑工作的热爱,在职期间,卢佳浩参与了院刊《材料之星》《积材轩》《名师名导》的编辑工作,并且表现优异,多次获得优秀编辑的荣誉。他还积极参与社团管理,协调社团各部门工作,关爱社团的每一份子,以一己之力推动社团工作稳步向前。
在科研竞赛中不断收获
大学期间,卢佳浩积极参加学校和国家举办的科研项目。大一下学期,他通过导师制考核,加入了纳米重点实验室,在麦立强院长的课题组中参与高温铝电池电极材料的探索。大三时,卢佳浩报名参加了学校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并在电极材料的合成、高温铝离子电池的组装和电池测试与性能表征等方面均有所研究。在科研之外,卢佳浩对竞赛事业也充满热情。他告诉记者,通过参加竞赛活动他收获了很多:养成了提前查阅论文的习惯,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培养了科研思维,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也会去深究其中原理;学习了许多仪器的操作方法,补足了培养方案中的短板。”大三时,他还报名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成功获得校二等奖。在卢佳浩看来,积极参加竞赛和科研项目,不仅是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日后求职的一个加分项。他鼓励学弟学妹们积极投身科研,参加学科竞赛,进一步强化知识结构,拓展视野,为下一阶段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藏器于身,虽已再入新征程,思想光辉仍时刻闪耀。卢佳浩始终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提前做好规划,了解所需条件,为之不懈努力,这是他始终奉行的信条,也是想要传递下去的信念。 (许昶 吴双 张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