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今 天 ,你 读 书 了 吗 ?

作者:晓  芳    
2022-07-01     浏览(161)     (0)


今天,你读书了吗?读书是一个人净化心灵、丰盈生活、提升质量的最便捷的通道,因此,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地方到中央,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抓住一切机会读书研学。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表明“好学”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之源,对民族性格形成与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宇宙之大,人类之微,要想以渺小的个体去认识、改变浩瀚的苍穹,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

纵观古今中外,读书改变自我、改变世界的例子比比皆是。 西汉经济学家匡衡凿壁借光,勤学好读,得以官拜丞相,匡国济民。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热爱阅读,涉猎广泛,在做战地记者被囚后,凭借天文学书籍知识越狱成功,回国后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也因此成就了此后长达 55 年的政治生涯。 陈独秀、李大钊等共产党先驱们, 作为矢志救国救民的先进知识分子,受《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和经典书籍的启迪和影响,找寻到革命方向,携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冲出迷雾, 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东坡先生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都是为了不断拓宽视野,观照自我,愉悦精神,认识世界。 经史子集予人以智慧光芒,人文社科书籍育人以精神品格,科学技术书籍启人以创新思维,因此,我们要坚持常读常新, 在不断思考中将书读深、读活,真正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既要通过专业领域里的阅读不断地夯实基础,推进工作创新创优,更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延展生命的多维向度,让生命的质地更坚韧,毕竟多读一本书就会比别人多拥有一份人生体悟。

复圣颜回读书读出了安贫乐道, 读出了谦逊明理,读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知不如乐之者”的最高境界“乐之者”,所以他做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淡泊宁静,获得了“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高度评价。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读书读出了担当、责任与力量, 她用单薄的身躯托举起贫困山区女孩头顶上的一片天, 点亮了数千个女孩的明天,成为梦想的“燃灯校长”。她用一言一行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形象; 她倾尽心血教会了大山女孩“忠诚、坚韧、感恩、奉献”的意义。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作为教师更应该多读书,一则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使自己的学识储备足以应对知识更新迅猛、 知识获取多元便捷的当下, 才能自信满满地站稳讲台, 担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二则只有不停地读书, 从言传和身教两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和引导,守好教书育人的初心,才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勤学善思,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引导学生从学习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帮助他们筑梦、追梦、圆梦;我们要涵养道德情操,通过读书学习, 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引路人。我们要拥有扎实学识,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好老师。 我们要胸怀仁爱之心,甘为人梯,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争当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

最是书香能致远。 在生活日趋快捷的今天,让我们捧起书本,守牢“阅读”这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之一,从字里行间里嗅出花香、汲取力量,提升充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