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 2018 级 191、192 班的同学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及 2022 届研究生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作为本科生班导师代表发言,心情颇为激动和复杂。不仅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班导师,也因为我与你们一起,在这四年里见证了法学院的重建和发展。人们常说,“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流水的”,也许还有作为教师的我们。四年前,我为法学院微信公众号创刊词写下了:华水法学,创立十余载,其间历尽艰难波折,而法统未曾断绝。今即重整旗鼓,号召同志,团结努力,光大法学,造就人才。从此而后,宏图无限:如凤凰浴火,涅槃重生;似潜龙腾渊,扶摇九天。”到今天,虽然也还有不少遗憾和无奈,但这个初衷依然没有改变。我希望:你们今天的毕业,不仅仅是离开,而是迈开步伐快速成长,将来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传承我们共同的事业。
当然,你们要离开学校了,作为老师和班导师,使命所在,也是老生常谈,有些话儿还是要交代。
第一,莫要失掉人生的底色。
去年毕业季,网上有个很火爆的视频,就是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的毕业致辞。其实说到师源,程老师还真是我的亲老师,在他门下聆听过许多的教诲与训导。但不是老师夸张式的幽默,而是他的真与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去年程老师的讲话中金句连连,引众人欢笑:纯真能辟油腻;善良能辟邪;累了可以躺一会儿,但不要躺平;张载老夫子让他捎给同学们三句话,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什么程老师的讲话没有让人感觉是无厘头的搞笑或者是荒诞滑稽,就是因为他自带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核:真与纯的底色。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同学们无疑会遇到许多的困惑与选择,如何把握住自我,不为环境和外物所控制与异化,最根本的就是在生活的沉浮中始终能够认识自我,不畏浮云遮望眼”。这个认识自我的基本方法,我在大一的课上已经传授诸位,命之为“精神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两相对照法”。这功夫是老师自家体悟,也算是“师之道”,已经免去知识产权,送与大家了。愿各安其道,且行且好。
第二,莫要丢掉读书的兴趣。
胡适先生在 1926 年 6 月的《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中讲到: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我从前也与大家讲过,我年轻时不读书的教训,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觉得“读书即信仰”的真义。你依靠什么形成内心强大的自我,惟有通过阅读经典,与圣哲先贤展开深入对话,才能透彻社会、历史、人生的迷雾,寻找到自我准确的定位。我自己读书的教训与总结,已经都写在从前发给你们的《给 2018 级同学推荐的书》里面了。望读书是务,美其所美。
第三,莫要忘记母校的恩情。
凡是爱读书的 2018 级同学都知道,老师近来喜读汪曾祺。汪老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两首校歌,一首是他小学母校的校歌,一首是他大学母校即西南联大的校歌。去年时节,为着你们今天的毕业,我有感而发写了篇小文章《弦歌不辍,勿忘化育功》,本来想着有机会单独读给你们,现在只摘两段分享大家。
西南联大的校歌是由罗庸和冯友兰两位先生填写的,歌词内容是: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校歌不仅与西南联大一路南迁的悲壮校史很贴合,而且更蕴含着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热血与骨气。我猜想:或许正是在这慷慨歌声的激励中,西南联大培养了无数扶危救国的栋梁之材,也造就了一段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奇迹。
汪老在小说《徙》的开头写道:很多歌消失了,但有些歌,比如一些学校的校歌,有人已经是年过六十了,却能够一字不差地唱出来。那应当是一种多么切身难忘的情感教育啊!就我个人而言,每当回想起大学的生活,固然也会有许多美好的记忆,却没有与同学一起演唱校歌的热烈场景。如果有一天,再回到母校。我希望,我能认认真真唱一唱校歌。那一刻,我必定会热泪盈眶!待弦歌不辍,勿忘化育。
告别!在这冷硬的时空帷幕里。我知道,你们将来会越走越远。可能需要跨越许多时空的维度,我才能再次见到,你们成熟而自信的笑脸。
我给 2018 级同学的赠言宣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