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这是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 的确,在那个男子满怀豪情、激扬文字,而女子却追求着“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世是非同凡响的。 就像梁衡先生在文中所写的“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李清照出身官宦人家,父母又皆善文学,她从小便受到了文学与美学的濡染。 她不仅仅满足于初识文字,更是饱读父亲的藏书。 中华文化的熏陶,使她秀外慧中。 待字闺中时,李清照的诗作就在文人堆中引起躁动。 出嫁后,爱情的甜蜜与思念的愁绪更是让李清照的词作攀向新的高峰。
少女时期的娇宠呵护,出嫁后的甜蜜美好,李清照满载了一个女子在封建时代能获得的所有幸福。可上天是不会永远偏爱一人的, 风雨飘摇的宋王朝迎来了劫难,李清照也开始了人生中的磨难。 丈夫病死,而自己遇人不淑,再婚又离婚。 这些苦难最终促开文学史上那朵非同寻常的“女儿花”。
提起李清照, 便会让人想起那一首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七组叠词的运用堪称一绝,被后人广为推崇。 这其中蕴含的是一种凄冷之美, 而后人也将凄冷愁苦化作了李清照的代名词。 其实不然,李清照的愁从来就不止是哀其自身。她愁国家存亡,忧百姓艰辛。梁衡先生在文中写到“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 ”
在那个封建时代看来,李清照是离经叛道的。 她再婚又离婚,将丈夫告上官府,醉心诗词,沉迷金石研究,忧心家国……明明是个女子,却做着违背《女则》《女训》之事,以至身负枷锁,被批“晚节不保”。 而李清照所醉心的词作、金石学,却是连一个小女孩都倍感不屑,认为“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是孤独的,她是封建时代里的异类,但同时也是封建时代里一个女性在觉醒的标志,让人看到了女子的力量。
尽管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才藻、有心气的女子寥寥数人,但她们每个都代表了女子的力量。谢道韫怀有林下风气,笑对刀丛;武则天女帝气势威严,豪情万丈;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替父从军……她们皆是女子,尽管处于不同的朝代,但让人看到了男权社会下的力量觉醒,让人看到了女子的力量。
随着时代进步,李清照的许多愁思终将寻求到答案。社会的发展也让她与她们不再被看成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