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学校党委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建了杏林青马工程,一批批青马学子从青马学院中走出,他们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我于2019年4月成为一名青马导师,先后指导了3个年级的12名学员。当接过导师聘书的那一刻,我感觉到荣幸和信任,更感觉到责任和压力。因此,我不敢懈怠,积极按照导师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与学员第一次见面地点,我选在了七星百草园的温室,见面认识之余,我带学员一起了解温室内的药用植物和药材。当看到陈皮和化橘红的时候,我说到:“《晏子春秋》中有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说明环境对事物的影响很大。青马工程作为一个大熔炉,给大家一个新的土壤环境,希望每个人能够利用好这个平台让自己切实开阔视野、扎实锻炼,做到日益精进。从那天起,我送给每个学员一个笔记本,结合学习强国中“习近平用典”栏目发布的古语古训,要求每个学员每天用5到10分钟时间阅读、理解并誊写下来这些语句。我说:“其实人生当中没有几件事能一直坚持做700天,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年的时间来做一件事。这个记录本不仅能够指导我们修身修为,甚至还可以用于治家传世。”没想到,这份坚持我们持续了800天,每个人也感受到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真谛。
之后的日子里,和学员每次见面或者交流,都会分享读书或者古语古训的体会。在一起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韦正翔老师在书中指出:“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自身确定社会发展目标、提升领导力,能够净化心灵,能够懂得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讨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知行合一”的提及时,我们从经典中挖掘、讨论知与行的关系———从先秦荀子的“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到西汉戴圣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从《二程遗书》中的“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到《朱子语录》中的“论先后,知在先,论轻重,行为重”;从张轼的“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到王阳明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大家对“知行观”提出的角度与过程的演化都有了一定了解,深刻体会到了国学精华与文化自信,做到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在青马学习的过程中,我还要求学员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要做好专业实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进入课题组、实验室。近两年,有的学员发表了SCI高水平论文,有的学员进入到我的课题组开展了专项训练,有的学员结合自己的专业主持了大创计划,有的学员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金奖并成功保研。看到每一名学生取得的成绩,我也有深深的感触,作为导师,能够遇见优秀的学员,并跟他们一起成长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作为导师,能够度过充实的时光,并跟他们一起进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送别2019级的学员,老师要祝福你们———“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欢迎2021级的学员,老师要告诉你们———“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不管是离开还是到来,请你们记住青马这个大家庭始终在守护着你们、关注着你们,守护你们的成长,关注你们的进步,希望你们用生生不息的活力唱响青春之歌,积跬步之功以至千里,乘扶摇之势而越万仞。
(作者为“杏林青马工程”导师、学校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题目为编者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