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琪,女,中共党员,松霖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建筑学专业 1702 班团支书。她 2020 年获“国家奖学金”;主持相关国家级课题一项,参与省级课题两项;荣获第十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深绿组二等奖、 湖南省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 碧桂园杯首届湖南绿色建筑设计竞赛铜奖; 发表论文三篇, 其中以第一作者撰写的一篇论文已被EI(CA)收录检索。 今年,胡佳琪已推免至重庆大学。
书山有路勤为径——花期终会如约而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花期,不必因为别人比你提前拥有而焦虑。 ”在求学道路上,胡佳琪不认为自己是能够走捷径的人,她始终稳扎稳打把学习融入生活中。 在采访中,她表示自己有些学科一开始学习也会感到乏力, 也会有很多知识点不能完全吸收,于是她就会在课后去请教同学和老师,又或者去诸如慕课的网课平台再把知识点温习一次。
胡佳琪还会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来学习:在一次次工作间隙拿出一个个小单词本, 在每一次饭后谈资的时间再巩固一个知识点……她说:“学习的的确确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学会延迟满足,把学习的目标定得更明确,它自然会约束你,让你变得更好。 ”
而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胡佳琪认为城市更新离老百姓更近, 可以切实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我想去传达一种对于弱势群体的包容, 也算是一种对于普通民众的关怀吧。 ”基于此,她希望今后能够开展城市更新研究。
学习上自我成长,科研上兼济民生,胡佳琪以坚韧柔美之姿,在自己的花期如约绽放。
怀揣理想,更要付诸实践———花开需要一股韧劲
“理想主义的花会盛开在现实主义的土壤里。 ”胡佳琪谈到,在她的大学生涯里,有两个“前辈”对她至关重要。 一位是“积极的理想主义者”,告诉她积极争取,未雨绸缪,教会她如何抄绘,给她推荐建筑学案例,介绍大师作品,把她引导到建筑学专业的大门前;另一位是“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 告诉她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指导她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带她进军科研项目。 胡佳琪说:“我做不到像他们那样极致, 但是也收获了一条中庸之道———在怀揣理想的同时以实践将之变成现实。”在两种思想的熏陶下,让自称“乐观的悲观主义者”的她,在低谷时向前看。 除此之外,她总能从一些书中,亦或是从一些建筑大师的作品中重新拾起对专业的兴趣, 重新唤起自己的学习热情。
低谷的时候,胡佳琪首先会反思自己的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然后继续努力,她坚信道路对了,总有一天会走到的。 她说,现实和目标是有一定差距的,但通过不断地努力,一定能达到。“低谷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 ”
内蓄一口气,外养筋骨皮,一旦有发力点了,再重入战场。胡佳琪觉得,人不可能一辈子都走运,在运上的时候,就猛发力,能上到多高就多高,不留着;不在运上,就养精蓄锐。 “一旦有发力点了,就重入战场。 总的来说,就是顺势而为。 ”
一份热爱,一点收获———花儿总是向阳而生
“一往无前的勇气,敢于挑战难题,主动寻找并抓住机会。 ”当提及对大学生活的感悟时,胡佳琪这样说。 她认为,知识技能学习很重要,但是自我成长也同样重要,想清楚想要什么,很关键,但不容易。 她觉得在大学最大的一个进步就是“知道怎么样和焦虑共处了,就能知道怎么把焦虑的消极影响降到最小、一焦虑我怎么去应对它。 ”
胡佳琪平日里最大的爱好是阅读,“我从小就对读书人的书香气质有一种崇拜的感觉,也喜欢阅读。”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想、做读书分享……不同于“走马观花”式看书,胡佳琪喜欢输出式地阅读。这些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事情,在她眼里确是大有脾益。她说,阅读虽然当下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总会在不经意间解答自己的困惑。
积极、乐观、可爱、有韧性……这是身边的朋友和导师对胡佳琪的评价。 在采访时,胡佳琪也总会不经意地微笑,让人如沐春风。她是天生的“乐天派”,生活中平平常常的小事情,在她这里都是乐趣。 她对生活的热情,为她的青春拼搏时光增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