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故土情思】记忆中的竹林

作者:文新学院 魏梦兰    
2022-06-21     浏览(123)     (0)


  我的家乡在南方地区,在湿润的山林间长着不少茂密的竹子,老家屋后也是一面竹海,我们几个孩子常常跑到那里去玩。
  竹林对着奶奶家的厨房,厨房有个小木门刚好可以通往竹林,不过得经过一小片人工种植的桃林,穿过很多小鸡“占据”的道路才能到达。厨房窗口就对着几棵竹子,可能被屋挡住了阳光,它们长得并不茂盛,甚至还有点儿“营养不良”。每当到了冬季或春季春雨过后,奶奶总站在厨房门前伸长脖子着急地眺望,然后拿起锄头和布袋,兴高采烈地邀请我和她一起去山上挖笋。
  春笋的外壳是浅褐色的,笋尖处是嫩绿的,有时还沾着几滴露珠,可爱极了。春笋是比较容易挖的,甚至都不能叫“挖”,因为竹林的春笋总是疯狂长的,就像我们常说的“如雨后竹笋般冒出来”。这句话一点也不虚假,昨夜春笋还像一个害羞的姑娘一样刚冒出一个头,经过一场夜雨后,第二天清晨便和我一样高了。因为雨水的浇灌,土壤中的水分充足并且被雨水冲刷过的土壤也比较松弛,因而竹笋吸收后会迅速地破土而出。但是太高的春笋大多不好吃,它们最终会长成新竹。
  比起春笋,冬笋挖起来就很有难度了,它们藏在土下,不轻易被别人发现。奶奶教了我很多挖冬笋的方法:先看竹叶颜色,再低头看看土面是否有松动或者开裂,几锄下去,沿着竹鞭的走向摸索,因为冬笋一般是长在竹鞭两端处。找笋是一大难事,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空手而归是常有的事情。挖笋相对来说就简单一些,但要将一根笋完整的挖出来,亦不容易。我小时经常和奶奶一起去竹林挖笋,好胜心强的我总是试着将笋刨出来好去“邀功”,我拿着锄头摇摇晃晃的样子总能让奶奶笑得直不起腰。
  奶奶挖笋很有经验,先从两边挖,这样就能减少对竹笋的损伤,等竹笋雪白的横截面露出来就用锄头或手慢慢剥开上面的土层。每当挖出一个竹笋,奶奶总是满足地看着它们,并且向我展示她的成果。看着篮子里的竹笋慢慢增多,我感到无比的快乐,心里暗自想着我一定要学会奶奶的挖笋技能,以后好带着我的小伙伴一起来。不知道是成长的速度太快还是挖笋的难度过大,我到现在还是没有学会奶奶挖笋的本领。
  吃笋的方法有许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李渔所推崇的“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将带着土黄色外壳的竹笋洗净、剥皮,切去底部坚硬不能吃的部分,露出竹笋白嫩的身子,竹笋瞬间小了不少。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爱吃竹笋炒肉。先将新鲜的猪肉放入油锅内爆炒,然后再放竹笋,瘦肉与笋同烹,油脂和笋香融合得恰到好处。有趣的是,那几个调皮孩子的家里面总是备着一条竹鞭,总少不了几顿“竹笋炒肉”。山间细长的竹条被家长带回去成为教育孩子的鞭子,不听话的孩子在院子里被父母追得到处跑,有些看热闹的邻居经常笑着说:“哎呀,今天你们家又做了竹笋炒肉呀。”
  到了夏天,竹林变成了浓绿色,春日的竹笋也变成了竹子,这时候我最爱的事情就是吃竹筒饭了。屋后的竹子并非傣族当地的香竹,腰围也比香竹大了一圈。不知道为什么,如果直接把生米饭放在灶上烤总是竹子烤焦了,但最里面的饭却还没有熟。因此我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先把米饭用锅煮熟,然后再将它放进竹子里面,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口感和香味兼具。长大后也吃正宗的竹筒饭,但是味道却始终没有家里的竹筒饭好吃,可能是少了一些家的味道。
  成长的速度比我们想的都要快,不知不觉大家都奔赴各地,离开家后也经常就会错过很多挖笋和吃笋的季节,我很少再看到大片竹林,见到的不过是稀疏的几簇或是人工种植的细竹,远不及家乡的那片竹林,深深震撼了我年轻的心,如今也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