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29日上午,国内首部《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2)》发布会暨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南林大厦三楼多功能厅举行。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春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司长郝育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民盟省委副主委薛建辉,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徐子敏,校党委书记蒋建清,校长王浩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出席活动。兄弟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代表,媒体代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师生代表等参加活动。
《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2)》由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智库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编写,是我校继国内首部《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19-2020)》后打造的又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智库成果。日前,该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发展战略,分为总报告、评价篇、碳达峰碳中和篇和政策布局四个篇章,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
会上,王浩、李春生、郝育军、王利民、徐子敏分别致辞。薛建辉、蒋建清、王浩、徐子敏共同为“生态文明绿皮书”揭幕。
蒋建清代表编委会介绍了“生态文明绿皮书”的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蒋建清指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为了秉承“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初心使命,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智库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编写出版“生态文明绿皮书”,既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担当。书中的“总报告篇”从定性研究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意义、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问题与挑战、战略重点与实现路径,并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议;“评价篇”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出发,选取权威的评价指标数据来源,首次创新性地构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在“碳达峰碳中和篇”和“政策布局篇”,分别组织相应的科研机构专家、高校学者以及政府研究人员等,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总量控制与系统排放,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农林高质量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总体而言,“生态文明绿皮书”围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战略方向、重点任务、政策布局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力求为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蒋建清希望,学校要借此机会与更多关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仁人志士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绿皮书”生态文明指数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校国际合作处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杨加猛就发布的“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作了专题介绍。本书从绿色发展、自然生态高质量两个结果维度,以及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四个路径维度,构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共6类30个指标,采用CRITIC法和线性加权法对2011-2019年全国和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时空动态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各省域受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建设水平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发展维度来看,两个结果维度指数平稳增长,四个路径维度指数波动幅度较大,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一定的分化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李群对“生态文明绿皮书”进行了点评。他指出,“生态文明绿皮书”具有“三高”“三广”和“三强”的特点,分别是站位高、水平高和指数高,全书整体的选题定位、谋篇布局、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等都很见功力;同时,全书的研究维度广、研究思路广和教育传播意义广。
本次研讨会还特邀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民盟江苏副主委薛建辉分别围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绿色转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创新”“生态文明内涵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主题发表了主旨报告。
副校长缪子梅在总结会议时强调,“生态文明绿皮书”的发布是一个新的起点,将激励学校更好地整合智库资源和科研团队,为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源源不断地提供南林智慧,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校120周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