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躬身实践,学以致用

——访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王广振教授

作者:郭笑彤 赵晨晓    
2022-05-25     浏览(375)     (0)

图为王广振教授(中)在济阳区太平街道调研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王广振教授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中,成功策划并参与了“沿黄九美”“唐王锦鲤”等项目。历时一年,王广振带队成功完成了山东省土地集团委托的重大课题《乡村振兴“五化”标准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这也是全国首个由企业发布的乡村振兴标准体系。

智库专家,高徒迭出

  作为一家智库的发起者和首席专家,王广振说:“我们这个智库成立于2017年8月23日,是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探讨交流、分享文化故事和乡村振兴经验的小平台。五年来,我们主要在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文化资源与产业规划等领域做了一些服务山东、服务地方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譬如,面向青岛的‘老城复兴’与‘城市更新’、面向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城市针灸’、面向枣庄和济南槐荫的‘文化资源大数据’、发布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标准化理论体系’、面向济南起步区的‘乡村振兴产业博览园’整体策划、面向聊城与菏泽等地的‘田园综合体’、面向东营的‘黄河口文化与东营城市形象’等等,加起来得有上百件了。”这些项目大都反响良好,而且很多都已经落地实施。智库团队在做这些项目的时候,不谋求商业利益,而是带着研究的目的,肩负“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的责任,不追求数量,只要求质量。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锻炼着自己的科研队伍,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王广振在教学方面更是一位“高手”。他的学生中几乎每年都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级、省级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奖的获得者。他说:“这些年我最开心的就是拥有一批优秀的弟子。他们对我不叫‘老师’,而是‘师父’。一字之差,或许正顺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师徒如父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个正直的人,做个好人,这是王广振带学生的第一准则。其次,王广振帮助学生细分、细化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尽早确定研究方向,为学生写出优秀的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王广振坚持“严师出高徒”,带学生多做实践项目,凡事要求做到最好,精益求精,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知识从实践中来,也要回到实践当中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就会把导师当“师父”。或许,这就是王广振弟子们成功的秘密吧。

齐鲁样板,五化标准

  山东省土地集团委托的《乡村振兴“五化”标准体系》是全国首个由企业发布的乡村振兴标准体系。该体系由理论体系和企业标准两部分组成。王广振说:“从2021年的春天到2022年的‘龙抬头’那天成果发布,整整耗费了我们二十多人一年的时间!单就理论体系这个部分,从最初的800余万字,到最后的80万字,从上千个指标当中提炼出最后的64项,其难度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因为团队前期有过类似的项目训练,诸如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200万字)、枣庄市文化资源大数据(1300万字)、槐荫区文旅资源大数据(400万字)等重大文献成果,所以,尽管过程比较艰难,最后大家还是如期完成了构建乡村振兴标准化理论体系的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诸多不便。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不能和无疫情时那样调研,不能面对面讨论课题,不能跨区域邀请专家指导,等等。

  王广振认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省的重大任务。山东是农业大省,是中国的粮仓,全世界的菜篮子。山东省土地集团是省属国有企业,是从事“土地”板块业务的佼佼者。山东省土地集团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完成了百余项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项目,一直走在乡村振兴实践的前列。如何实现“从实践到理论”,这是集团展宝卫书记最关心的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提升理论认知,然后再去指导乡村振兴实践,这是展宝卫交给王广振团队的任务。乡村振兴“五化”标准体系源自于山东省土地集团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与提升,它必然会对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起到符合现实的指导作用。王广振说:“这就是我们花费一年时间期望实现的目标。”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企业的定位是什么?企业该如何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谈及此,王广振回答:“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企业,尤其是山东省土地集团这类国有企业,首先应该有政治担当和社会担当。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而且是‘投资大、见效慢’。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国有企业一定要首当其冲,充分发挥自己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带动老百姓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王广振介绍,乡村振兴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这是由于不分地域、不分领域地相互抄袭所致。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相互学习但不相互抄袭。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齐”由“麦穗”象形而来,象征着丰收;“鲁”的含义是“皿里有鱼”,意味着“富裕”。中国四部农书,有三部出自山东人之手。1990年,山东省农业产值跃居全国第一;2020年,农业GDP超万亿。这都说明了山东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山东是文化大省,文化资源极为丰厚,文化特色极为明显。齐鲁样板并非一蹴而就,不可能千村一面,更不可能人云亦云。不能生搬硬套浙江模式,必须认真思考,认真策划、认真规划,必须形成有山东地域和资源特色的“齐鲁样板”。

  在乡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发挥自身优势。王广振介绍说:“山东是文化大省,在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以致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将资源变成产业或产品。乡村建设,尤其是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去挖掘隐藏于民间的丰厚资源,从大量的文化资源中提炼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形象,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出最符合现实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活动)。这是我们文管专业学子们所擅长的领域。乡村文化是最接地气的文化,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我们年轻人去实践。走进乡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躬耕实践,妙手蓝图

  乡村振兴“五化”标准是偏学术的课题。在王广振所经手的项目中,更多的是实践类课题,其项目合作与转化成效斐然。“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不仅需要我们去分析,去研究,更需要我们去落地,去实践。历城区有个唐王锦鲤小镇(产业园),蒋世波是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我们一起花了三年时间策划、规划和参与项目的建设。”唐王锦鲤小镇的项目定位是以锦鲤养殖生产为中心,深挖其文化价值,打造锦鲤品牌,深化文创产品与衍生品开发,搭建锦鲤养殖交易展示平台,拓展文旅市场多元发展,提升吃住行购配套服务。除锦鲤小镇以外,还搭建集展示、推广、交易、拍卖、投资以及部分支付和金融功能于一体的虚拟数字网络平台,设计“锦鲤博览会”或“唐王锦鲤节”等节会品牌,研发锦鲤文创产品,为拓宽销售渠道出谋划策。目前锦鲤小镇已经建成,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王广振说:“我们的目的,就是以唐王锦鲤为中心,联动周边项目,推进唐王镇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唐王镇就业率,鼓励人才回乡建设。” 

  另一个值得分享的项目是槐荫区“沿黄九美”。这是为美里湖街道九村联合打造的规划方案,是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经典案例,2021年被列为槐荫区五大重点工程。“沿黄九美”概念性规划旨在整合槐荫区沿黄河九村文化资源,打造槐荫区“沿黄九美”精品旅游路线。“我们的定位是,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以沿黄九美为主线,打造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文化创意、党建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齐鲁黄河文旅融合示范样板。”王广振如是介绍。团队结合九村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一条黄金旅游路线:从早8点的刘七沟黄河大集开始,下午5点在邱庄黄河民宿休憩观景结束。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黄河美食,了解黄河变迁,体验黄河文化,领略民俗风情。这既是济南北部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也是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高度融合的最新体现。此前,王广振受槐荫区文旅局委托,构建了槐荫区文化资源大数据。团队成员通过海量资料整理、书籍翻阅、实地走访等完成9卷本的资料,形成了百万字成果,并从中提炼重点,认真分析了槐荫区文化资源优势,聚焦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领域,特编撰槐荫区村庄文化资源卷,沿黄河20村文化资源卷等7个子成果。通过前期的分析,明确了沿黄九村的旅游价值与优势,并对九村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确立了初步的规划思路,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目前,“沿黄九美”旅游品牌已作为官方推介形象,入驻抖音、头条等自媒体平台,政府、企业注入大量资金,有效吸纳了周边居民就业,居民认同感显著提升。   (郭笑彤 赵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