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工程学院 - 《宁波工程学院报》

乡村先生

作者:吴紫静    
2022-03-20     浏览(66)     (0)

  他很奇怪,按照母亲的说法,他应该是那种坐办公室的高材生,是大老板抢着要的最佳员工。据说,在到村里落脚前,他确实是这么过的。

  他来的时候动静很大,人群中掀起一阵热潮。帮忙的人提起他的箱子就往他的出租屋走,旁边围着的人则喳喳地问着些话。

“林老师,你就带六个年级的语文和音乐吧。”校长给他安排了一个办公桌,送上几本教案,说了几句,就又匆匆赶着去上课了。学校里老师很少,每个老师都要负责六个年级的教学。虽说一个年级不过一个班,却也是不少的工作量了。

  那时母亲已经五年级了,轮到他们上语文课已经是下午了。母亲回忆说,那是她上得最精彩的一堂课。她从来没有想过,上课竟然也能妙趣横生。三尺讲台有着道不尽的辛苦耕耘,粉笔下面藏着无数的趣味知识,教鞭指引着辉煌人生,黑板写满了励志传奇,书桌说不尽梦想重重……

  他总能将课本的知识扩展开来,延伸到身边的一点一滴。似乎鲁迅写在百草园里的故事,就是同学昨日经历过的;又似乎,金榜题名时,巴山夜雨话,扬州落英夜,都在眼前一一上演。

  他真的很奇怪,明明那么遥远的事儿,经他一说,怎么就感觉近在眼前呢?

  村子里农忙时,学校总会给学生们放上一至两个礼拜的假期,而这时,没有田地打理的林老师,成了彻底的闲人。因此,第二年,林老师也申请要了一块地。林老师照料这块地的时间其实不多,平日里,他忙着赶一天七八节课,都是村民们一起帮着他料理。

  没课时,林老师会自己下地。他干农活格外仔细,种子放的位置,隔开的距离,他都细细斟酌;就连水都像是量着放的,轻轻的洒上一点,又一点。

  每每他干农活时,总会有些村民站在旁边,叽叽喳喳地提着些指导意见。常常,有些意见还会相悖,他也不急不恼,等着他们论出个结果,再接着去做。林老师就这样不急不缓地在村落里生活着,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而后成家立业。

  我上一年级那年,65岁满头银丝的他在讲台上依然激情四射地谈着理想,用粉笔带来一片又一片的光芒。

  那年散学典礼,许多人都来了。大家凑了钱,给林老师买了一束花,又每人写下了一张明信片,悄悄地放在底层。只想着它可以随着烂漫花香,把我们的心意轻声诉说。

  散学典礼之后的两天,他说要回家了。他找我们去的那天,没有说上什么告别的话,却给了每个人一张纸条。他说,里面有一些问题的答案,是我们之前问过他的,当时没想好怎么说。

  “这里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糟糕,在这里,到处都是光。”这是他留给我的字条,“早起看见的曙光,黄昏时分的曦光,父母亲人间的暖光……还有正冉冉升起的新光,我都能看到。”

  又是一年秋收时节,他的那块地成了村里产量最高的。绿油油的菜挤成了一团,争做田埂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