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立身,必以道德;道德所属,必有诚信。泱泱千年礼仪传承,长理师生用自己的方式在行动中诠释诚信。
致力提升学生能力
谢新梅是经管学院的教师,她的研究方向是中日有机农业比较分析、中日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比较分析、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评价研究等微观经济领域。因研究需要,她经常会进行实地调研。
每逢学校开展“三下乡”活动,总会有学生找到谢新梅表示希望能跟随她一起去调研,这些学生并不仅限于她所在专业。带着学生一起去调研,她要对学生的安全和生活负责,压力会大很多,但她对于这些学生都来者不拒,因为她曾对学生许诺:“只要学生需要,我就愿意教。”
2017年至今,谢新梅带着学生到过怀化、邵阳、新化、炎陵、浏阳等多个地方进行实地调研,助力当地的扶贫工作和乡村建设工作。她会一一和学生分析当地的情况,引导学生们找到问题,指导他们完成调研报告。学生们在她的引导下,致力于让濒危的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推动乡镇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能力得到提升,不少学生参与的调研项目还收获了奖项荣誉。“做项目获奖只是实践活动收获的一部分,我更注重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实践,有学习、能力上的提升。”
不少学生在毕业之后,还会和谢新梅保持联系,希望能继续义务参与古建筑抢修、管理工作。“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非常有公益心,这也是一直鼓舞着我不断做这件事情的动力之一。”不辜负老师信任
刘志成是电气学院16级的学生。2015年的夏天,他刚结束高考就只身前往广东深圳,在一家工厂里打工,“家里条件不好,爸妈在菜市场摆摊,两个姐姐还在读大学,我想自己出去挣点钱。”
结果这一去,竟让刘志成错过了高考志愿填报。思量再三,他决定复读。可是总计一万多元的复读费用让他犯难。
刘志成鼓起勇气,试着给所在高中耒阳正源学校的罗校长发了一条短信说明情况。罗校长表示可以减免费用一万元。激动的刘志成许下承诺:“大学毕业两年之内,一定回来还钱。”
复读一年后,刘志成考入我校。
如今刘志成已毕业,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尽管刚参加工作,月薪有限,工资还要补贴家用,父母建议他等工作稳定一些再还钱,但他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坚持省吃俭用。“作出的承诺就要兑现,这样才不辜负老师当初的信任”。
前不久,刘志成回到了高中母校。考虑到疫情,他在校门口将装着一万元的现金纸盒请曾经的班主任转交给罗校长。
在装着钱的纸盒中,还留有一封手写信,“感谢学校在自己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我一定会成长为一名为家、为国、为民、为校的好青年。”刘志成兑现了当年的诺言,又许下另一个诺言,并为此继续不断奋斗。陪伴山村留守儿童
能动学院的李恒宇同学是红烛科普筑梦团队的副队长。他们团队经常组织支教活动,这也是他进入大学以来一直想要做的事,“我的生长环境和支教地沅江市澎湖村很相似,所以我很了解乡村孩子们需要什么。”
澎湖村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从幼儿园到初中不等。他们的父母大多会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在老家。“我们更注重的是给予他们陪伴。”
去年参加支教活动时,有个小女孩觉得李恒宇很严肃,不喜欢听他讲课,课后也不跟他聊天。放学后,李恒宇拿出自己带来的围棋教小朋友们。看到这个小女孩对围棋表示出很大的兴趣,他把棋借给她玩了几天,一来二去就相处地熟悉了。“表面上是我们陪伴他们,其实,他们也给我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支教结束后,小女孩给李恒宇写了一封信,表示经过十几天的陪伴,发现他很有趣、很和善,期待与他能再见面。“老师也期待与你的下次见面。”这是李恒宇想给小女孩回的话,也是他暗暗立下的誓言。
一年过去,李恒宇即将迎来第二次支教,兑现他未说出口的承诺。因为他有过一次经验,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把握活动方向和管理团队,深受队员信任,他主动请缨带队。“不仅仅是孩子们需要我,队友们也需要我。因为被需要,所以我还会继续参加支教。”(学生记者 廖莹 李金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