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机场始建于1929年,在其90多年的历史中,不仅为中国民航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飞行人才,而且在历史上世界反法西斯战斗中、康藏高原航线的开辟上也立下了许多丰功伟绩。习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今年4月11日,新津分院迎来建校65周年,我们应从新津机场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不断攻坚克难,在实现民航强国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中开新局、立新功。
学史明理——
看新津机场的“航空救国之志”
机场与航空密切相关。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1929年仍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四川军阀刘文辉征地1000亩修建了新津机场。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新津机场因抗战进行了两次扩建,在1938年底至1939年初征地3000多亩进行了第一次扩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为了打击日本,于1943年在开罗会议后提出了一项代号为“马特霍恩”的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从印度调派B29远程轰炸机进驻成都,并从成都发动对日本的远程轰炸。为了配合这一行动,国民党政府实施了“华西特种工程”,从1943年底开始至1944年6月,仅用半年时间。动用29个县50多万民工,用人力和简单的工具,修建了四个轰炸机机场和五个驱逐机机场,新津机场作为其中的一个轰炸机机场得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面积达到6000余亩,修建了长2600米,宽60米的跑道及其较为完备的配套设施,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战略轰炸机机场。新津机场进驻了美国第20航空队第58联队第40轰炸机大队,第444大队进驻广汉机场、第462大队进驻邛崃机场、第468大队进驻彭山机场。从1944年6月15日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了首次轰炸后,至1945年年初,B29机队共对日本本土及敌占区军事目标进行了3058次的轰炸,投弹1万多吨,极大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第20轰炸机总队的美军司令伍甫是这样称赞中国民工的,没有中国农民用手创造的奇迹就没有这次伟大的胜利!中央电视台在《超级空中堡垒》专题片中是这样评述这段历史的:新津机场为抗战胜利的起飞奠定了坚实的跑道!
学史增信——
看新津机场的红色基因
1949年12月30日,成都解放。1950年4月,在新津机场组建了西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空运队,空运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支援陆军第18军解放西藏的空运空投任务,新津机场由此开启了参与新中国的全面解放事业,红色基因由此奠定。
1950年11月,空运队从苏联进口的伊尔12高空运输机,空运队扩建为空军高空运输团,1951年4月,在高空运输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新中国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师——空13师。从1951年组建到1955年整体搬迁,空13师为解放西藏和开辟康藏航线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青藏高原的雄鹰”。同时,参与解放西藏的还有一支民航支藏中队,1951年7月,民航局奉命调派3架C46飞机支援空13师,执行进藏空投任务,机组成员都是“两航”起义人员,他们被编制成为空13师第39团第4中队,民航局时任总飞行师潘国定为中队长。1951年8月16日,民航支藏中队抵达新津机场。在将近一年的空投飞行中,民航支藏中队共完成空投飞行103架次,空投物资290吨,飞行实践379.5小时,1952年7月结束空投任务。如今,驻地武汉的空13师仍然发挥着中国空军战略运输主力军作用,参与了汶川、玉树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武汉新冠肺炎抗疫物资运输任务。
学史崇德——
看新津机场的英雄故事
国民党空军起义第一人:刘善本,山东昌乐县人。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国民党挑起内战,当日刘善本出于对全国人民反内战的正义愿望的支持和对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的抗议,利用由昆明往成都运送军用物资的机会,从新津机场起飞,巧妙地摆脱了地面控制,驾驶B24重型轰炸机飞抵延安,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壮举。在他的影响下,国民党空军先后100余人驾驶42架飞机起义,周恩来总理称“刘善本同志是国民党空军起义的带头人”。1964年2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
新中国康藏航线的开辟者:谢派芬,安徽黄山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队分队长,先后在印度和中国上空对日作战,多次荣获作战勋章。国共内战爆发后,谢派芬十分痛苦,“打日本,义不容辞,打自己人,我不干。”1948年11月,谢派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谢派芬与同为共产党员的飞行教官蒋声翰驾机起义飞往解放区,成为新中国空军的一名王牌飞行员。1950年4月,西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空运队在新津机场成立,谢派芬任首任队长,亲自带队参与了空中禁区康藏航线的开辟。1951年组建空13师,任13师空39团副团长。
中国空军的客家英雄:魏雄英,广东五华县人,客家人,原国民党空军第10大队101中队飞行员。他胸怀报国之志,对腐败的国民政府感到十分失望。1948年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19日从上海驾机起义,1950年4月,魏雄英调入西南军区空运队,1951年4月任空13师37团3大队2中队长,1952年1月至3月,还担任我国第一批空军女飞行员的飞行教员,1952年6月7日,在参加援藏解放执行新津至昌都的空投任务返航时,遭遇恶劣天气,飞机撞山坠毁,以身殉职,直到一年后,才被当地牧民发现飞机失事于康定贝母山。
中飞院第一代创业者:黄纲存,山东德州人,原国民党空军第一运输大队飞行员。1956年8月15日因不满国民党在台湾的官僚腐败和痛恨美军在台湾的横行霸道,毅然从台湾驾机投诚,回归祖国大陆。得知国家要重奖自己时,他拒绝了政府奖励的黄金,只领取了8000元安家费。因其在台湾是空军航校教员,恰逢空军第十四航校刚刚组建,黄纲存被分配到新津机场的十四航校训练一团任副团长,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飞行人才。
学史力行——
看新津机场的民航教育史
1956年初,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校在四川选址。同年5月,国务院宣布成立中国民航局航空学校,9月,学校经空军报请国防部同意给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校”军队番号,12月,学校在新津机场举办隆重的定名仪式,标志着中国民航空地勤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津机场正式起航。
1960年,根据空军和民航局的决定实施空地分校,第十四航校被分为空勤部分和地勤部分,空勤部分保留第十四航校番号校部迁址广汉,地勤部分在新津成立民航成都机械专科学校。1963年6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天津民航高级航空学校空勤部分并入十四航校,成立“中国民航总局高级航空学校”,成为现在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成都民航机械专科学校与天津高级航空学校的地勤部分合并,成立“中国民航机械专科学校”,现在的中国民航大学。实事上可以说从新津机场诞生了中国民航直属的两所本科高等院校,新津机场为中国民航教育事业的发展燃起了星星之火。
我们坚信在机场历史的学习上汲取奋发前进的力量,继续弘扬“第一分院永争第一”的精神,就一定能为建设民航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