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江大学 - 《长江大学报》

光影留声

致敬最先觉醒的人们

——感《觉醒年代》革命先烈

作者:李慧婷  金融12002班  □    
2022-03-30     浏览(99)     (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觉醒年代》的赞美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以及自己想要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决心。文章强调了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使命,并反思了自己在今天的成长和责任。


2021 年 2 月,一部重塑中国革命先烈的历史剧《觉醒年代》席卷而来,唤醒了无数中国人血脉里的精神。我也很荣幸自己未曾错过,那个时代青年人的骨气和正气以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实在是为之欣狂、为之感佩、为之振奋。无数遍的观看后,终究还是有些感悟想要一吐为快。

我对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五四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先生、李大钊先生倾慕不已,我多想亲览仲甫先生《新青年》的情怀,守常先生《青春》的风采。不得不承认,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的观点和胡适之先生的不谋而合,为什么推倒一个政府一定要以鲜血为代价?为什么都已经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了还要抛妻弃子,令自己身陷囹圄?我想现在我明白了!日本要我山东半岛,我辈青年誓死不从,当局政府却以狮子博兔之力弹压我等爱国学生。唯用我辈之热血才能迅速唤醒沉沦的国民,才能早日迎来胜利的曙光。皆因如此,以吾辈一人之性命、一己之得失换四万万同胞的觉醒,死——又有何惜!

1919年5月,数千爱国学子被拘牢笼,高唱“苏武留胡节不辱”;1919年6月,仲甫先生因《北京市民宣言》一文遭到巡捕房逮捕;1927 年 4 月 28 日,守常先生走上断头台,英勇就义;同年,陈独秀长子陈延年高呼“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跪下。”被反动派乱刀砍死;次子陈乔年毅然决然奔赴断头台,只为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同为青年一代,今天的我们能安心坐在教室里文笔激扬,是因为先辈们早已为曾经破败沉沦的中国寻找出路,我们结成同窗之谊,他们称为战友之情。

时至今日,《觉醒年代》的每一幕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时常想,倘若我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我能否像前辈一样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能否忍受敌人的酷刑誓死忠党?能否不顾身体精神上的摧残始终奋斗在抗日一线?能否在看不到出路、看不到自己的努力究竟值不值得的煎熬中无怨无悔?在今天我不敢轻易说“我能”,但倘若在百年前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之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为了国家而献身!”

纵然萤火只微亮,但也是倾尽全身之力;纵然我不过沧海一粟,我同样深爱着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