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结识庄巧生先生已有半个多世纪。
1955年,我从山东农学院到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参加为期两年的全国作物遗传育种进修班。时任该校农学系系主任、著名小麦育种学家蔡旭教授兼任班主任,极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向国内外专家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当时的华北农科所(现中国农业科学院)距北京农业大学原址(罗道庄)较近,我们经常前去参观学习。一次在华北农科所小麦育种试验田参观,聆听了庄先生的讲解,他阐述的亲本选配和杂种后代处理方法,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学术观点鲜明、务实,深深吸引了我。从此,我们之间开启了长达近六十年的友谊。从那以后,我与庄先生时有联系。我不仅向他讨教,相互之间也交流信息和种质资源。
改革开放后,庄先生主持全国小麦育种攻关项目,我们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他不仅对我小麦育种事业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影响颇大,而且还为我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榜样。庄先生虽身躯瘦弱,却有非凡的形象魅力。这种魅力就在于:他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执著小麦一生,潜心研究,呕心沥血,躬亲务实,谦虚严谨,从不言过头话,不赶浪头语,更不言是非之词,坚守科学家的风范。他不仅是学识渊博、业绩丰硕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还是德高望重、关爱后辈、令人尊敬的高寿长者和恩师。
记得“文革”的乌云刚刚散去,我趁假期去北京看望庄先生并请教小麦育种工作。当时他住在北京城里的平房,先生和师母热情接待我,听说我刚下火车,就赶紧做面条,还荷包了两个鸡蛋,让我吃饭。庄先生首先询问他的老同学丁巨波、陈瑞泰、李家文等教授近况,当得知诸位老友在 “文革”中都平安时,他十分欣慰。当我汇报山东农学院小麦育种近况时,他对两件事很感兴趣:一是以杂交育种为主、多个育种方法结合取得可喜进展;二是小麦种质创新取得显著成果。他强调说:“文革”时期贵在稳住科技人员和保存好育种材料,现在则要考虑更快发展;育种方法的结合,不仅是杂交育种与辐射育种、系统育种的结合,还要创造条件与生物技术结合;种质资源不单纯依靠引进和交流,你们自己创造得心应手的材料很好。
庄先生深知学术交流对育种工作的重要性。在他的支持下,1981年10月我们邀请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W.E.Kronstad教授来华讲学,在山东农学院举办为期一周的讲习班,他派王恒立先生等到山东农学院协助接待。当年12月我将编译整理的讲习班稿件送给庄先生审阅指导,他看后指出:Kronstad教授的讲稿广泛联系了世界和美国小麦的生产实际,他的冬春麦杂交育种、开放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很有特色。以后,庄先生在全国小麦育种协作攻关组中也极力倡导类似的穿梭育种、开放育种。1983年4月,庄先生在陕西杨陵组织召开了小麦育种协作攻关第一届学术经验交流会,会上会下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大家就“小麦育种试验地是少而精好还是撒大网钓大鱼好”这一话题展开了辩论,双方意见不同吵破了天。庄先生在旁边微笑着“观阵”,最后画龙点睛,指出小麦育种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各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经验都有自己的做法,不能一刀切、一种模式……才“平息”了这场争论。
1988年5月,庄先生在助手范家骅陪同下到泰安考察指导我校的小麦育种工作。他听了现场汇报后重点看了试验田的育种材料,并到泰安、兖州两个繁育推广基地考察,对我们的育种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我们在“六五”和“七五”期间以自己创造的优良新种质“矮孟牛”为中心,连续选育审定了鲁麦1号、鲁麦5号、鲁麦8号、鲁麦11号和鲁215953等五个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利用,是一个具有突破性进展的范例,把品种选育与种质创新、繁育推广紧密结合的经验值得推广。1990年4月,庄先生在郑州主持召开协作组“七五”攻关验收总结会议。当时我们正轮值主编协作组攻关刊物《小麦育种通讯》,他在会议百忙中加夜班修改了攻关总结稿,并同意邀请当时已近百岁的小麦育种老前辈金善宝教授题词。紧接着,我们及时将总结和题词刊登在《小麦育种通讯》1990年第1期上。金老的题词是:“七五协作硕果丰,八五攻关不可松。超前思维需拼搏,十年过后见奇功。”
根据庄先生和其他专家、领导建议,我们在完成“八五”协作攻关任务的同时,及时对小麦育种工作和专题研究进行总结,一方面做好申报“矮孟牛”新种质创造与利用成果科研奖的工作,另一方面着手编写《冬小麦种质创新与评价利用》专著。在“矮孟牛”成果鉴定会上,他和李振声、董玉琛等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是我国小麦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1997年12月,该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庄先生得知后向我们表示祝贺。1998年12月,《冬小麦种质创新与评价利用》正式出版,我们专程给他赠书。他在书房里拿着书爱不释手,立即翻阅,并与我们合影。1999年该书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他闻讯后又表示祝贺。这位令人敬重的老人把晚辈所取得的成绩看得比自己的成就还重,关爱后辈之心令人感动。
2006年9月,我超期服役16年退休后去北京看望庄先生,他和女儿热情接待了我们。我看到他的书房仍像“书生”攻读的现场,桌子上还有正在写作的书稿,就动情地劝慰他要服老,安心养老,当好寿星,过去为我们当攻关的“军头”,现在还要为我们后辈当好养生高寿的榜样。他一直微笑着说:“好,好。现在工作基本刹车了,手头上有时还有点小活,练练脑子吧。”我们之间更多的话题又转到小麦上,他关切地说:“现在小麦还落后于水稻,大家要加把劲,争取再攀登几个台阶……”这是一个他永远聊不完的话题。
(本文选自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的 《世纪麦翁———祝贺庄巧生院士百岁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