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仪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白沙
2022-04-12     浏览(27)     (0)


点前,她赶去剥几个钟头鸡头米。我舍不得她,问她还有几个儿子没娶媳妇?她笑。说人家在工厂上班的都把这当临时工厂,上班前上班后都来剥,还有许多河南来打工的,不少从吴江那边骑个把小时电动车过来,我在家门口剥着玩,给家里找个菜钱。闲不住的老母亲啊,让人又气又怜。

剥鸡头米是件苦差事,大约一斤果子才剥一两米子。腰椎、颈椎都受累。纯手工,无法机械。有的人为挣钱,日不吃夜不眠,剥一斤米子得手工费三十块。母亲羡慕能戴两只铜指甲的,说人家剥多少年,练出来了。她一只铜指甲慢慢剥,一个果子剥三次,才能抠出米子,不仅动作慢,有时米子还抠破了,要挑出来。熟练工苦一季,能得上万。边上别的班边抓紧来剥的,也能弄几千。母亲得几十上百也很开心。

这回探亲,正逢中秋。加工点的老板娘不仅管剥鸡头米人午饭,还一人发了两袋破碎的鸡头米做节礼。这破碎的鸡头米,影响卖,不影响吃。老板娘不把破的掺杂去卖,也是实诚人。大家都夸老板娘爽气。母亲对我说,实则说给弟媳妇听:快了,中秋过后,至多国庆节,想剥都不得剥了。中秋八月,正是鸡头米赛珠蚌的辰光。等到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过去了。

第二天,我去不远处的葑门横街逛逛。好家伙,这条烟火味十足、老苏州迷恋的街上,鸡头米真是抢手的上市鲜,当天,一斤鸡头米一百三十元。不少店家挂出名号:正宗苏芡、南荡鸡头米。“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凝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

此地正是葑门,长鸡头是传统,葑门南荡鸡头出名。强调苏芡,与北方的相区别。这里的鸡头米个头大,糯、甜,好吃,不像做药引那种。街边面店队伍很长,想来口味不会差。坐下,要一碗苏面。旁边是外地来苏旅游的年轻夫妇,他们好奇地点了一碗清汆鸡头米。看服务员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水,袅袅桂花香气飘来,淡黄的汤水里浮动着十来颗饱满圆润的鸡头米,看起来养眼。两人先确认这就是传说中的鸡头米,女人舀汤尝,说甜,男人舀鸡头米再尝,说弹。看得我后悔没点上一碗。再环顾左右前后,食客点这汤的还不少。苏州人是真爱这鸡头米啊。

我的小女儿,每天追着外婆去剥鸡头米的摊点。每次去,这个奶奶给一把,那个阿姨给几颗,生吃,她喜欢。老板娘也喜欢她去,小人儿如一阵香风,让淹没在鸡头米堆里的大人泛起阵阵涟漪。古书上说,鸡头米强志,令人耳目聪明。增强记忆力,使人聪明。除了清甜可口,苏州人可能更看重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