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杭州师范大学 - 《杭州师范大学报》

幸得识卿桃花面

——我与校报的两任编辑

作者:徐学会(原校报学生读者 现纪检监察室教职工)    
2022-05-09     浏览(316)     (0)

  从2002年到2022年,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与《杭州师范大学报》已经结缘整整20年了。作为校报的老读者、忠实粉丝,每月10日、25日都期待着报纸出刊,每期必看,时不时为报纸写写稿子。除了工作上的新闻稿,还有些读书、研究心得类散文作品。看报、投稿业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20年中,校报有两任编辑,前任编辑是杨明老师,现任编辑是王丽琦老师。我和他们都成为了好朋友。在我读研究生时候,就试着向校报投稿,多是写我所熟悉的乡村故事类散文,被杨明老师看到,每被刊用都是鼓励。杨明老师多才多艺,集采写、编辑、摄影于一身,他对工作的投入和热爱,让他成为了优质“万金油”。校报也屡获“中国高校校报协会”

“浙江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多次奖项。他自己的摄影作品也在全国省市摄影比赛中获奖,并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杨老师还通过电子邮箱回信,告诉我作为研究生要多读书多写文章。说真的,毕业后能够留校工作,与在校报上发表文章不无关系,多少证明了这个小子肯思考勤动笔。毕业留校工作后,和杨明老师成为了同事,工作之余,偶尔还是会写点校史故事给校报。他只要见到我,就会多说一句“为我们投稿!”对这份赏识,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后来,杨明老师退休了,换成王丽琦老师做编辑。王老师作为女老师,有着女性天然的亲和力和新闻敏感力。她除了具有编辑的职业能力外,还对校园这份集新闻、文学、摄影于一身的校园刊物有着独特的见解。她把这份刊物看得非常重,希望能够扛起记录学校历史,传承校园文化的使命和担当,触摸百年师大的历史精髓。她在校报先后开设“校史钩沉”“师大景语”“博雅游艺”等专栏,广邀作者,深度挖掘学校百十年来的历史故事,寻找校史上的历史名人轶事,赋予校园各风物景点以文化和精神内涵,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爱校情结的载体,为厚植校园文化增设一道“校园盆景”,让校报成为师大师生的精神家园。经过她的努力,我们发现,这些专栏的文章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作者也越来越多,集聚着教育学院的教授、档案馆的研究人员、退休教师和校友等等,百年师大的文化意蕴在追述和传承中熠熠生辉。让我感动的是,她知道我喜欢读书写文章,时常跟我探讨分享些校史文化主题,邀我给校报写稿,助推我经常寻找校史的专题去写作。在她的鼓励下,校报已刊登了我关于经亨颐先生的系列文章有近10篇之多。她时常的鼓励与催稿,让想偷懒的我有更多的压力和动力去写作和思考。

近两年,除了校报的文稿以外,我还在其他各类文学杂志和报纸副刊发表文章几十篇,收获良多,我想,能够取得一点成绩,这都和校报两位编辑的激励和帮扶分不开的,也和《杭州师范大学报》对我的滋养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