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SCI论文9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7.789,累计影响因子超过70;成功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一项;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长特别奖学金,优必选奖学金……我校材料院博士生周维君的科研之路收获颇丰。一直以来,周维君秉承着绿色初心,致力于水系锌离子绿色电池的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绿色环保的电池储能器件,在节能减排,绿色无污染的方向上科研不辍。采访过程中,谈起这几年的辛苦和收获,周维君笑着说:“绿色初心是源于童年,科研不辍是源自热爱。”
大胆创新,在绿色电池研究中披荆斩棘
2013年,周维君从安徽芜湖考入南林。怀揣着对化学的热爱,他成为材料院木材科学工程专业学生。
大三下学期,周维君开始走进实验室接触科研,大四毕业设计制作木材胶粘剂的经历在周维君心里埋下了科研的种子。本科毕业保送本校继续深造,研二时他决定硕博连读,专攻绿色电池的开发。
我们常用的手机电池为锂电池,但锂金属在空气中不稳定,电池的电解液有毒且易燃,不够安全。2017年,导师和周维君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上。“与传统电池不同,绿色电池有很多优点。它的电解液使用含锌盐的水溶液,无毒、低碳、环保,且电极在空气中很稳定……”谈起正在研究的绿色电池,周维君言语中带着自豪,滔滔不绝。
正负极用什么材料?电解液该如何配比?隔膜又该用哪种材料效果最好……前方的路是一片未知,周维君沉下心来慢慢尝试。
“做一份完整的工作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周维君一脸认真地说,他的音量不大,却是掷地有声。科研很难,难到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认真打磨,半年只够做一件事;科研也很幸福,经过不断挑战,每一次实验的创新都会带来令人惊喜的收获。
如果把各项研究成果称作周维君的星星,那纤维素隔膜研究一定是其中耀眼夺目的一颗。
实验室使用的玻璃纤维隔膜一直是市面上买来的,售价高且消耗很快,彼时国际上关于纤维素隔膜的研究少之又少,并且制作工艺粗糙。
周维君所在的木材科学工程专业在纤维素的应用方面有坚实的基础,“能不能自己做一个高性能的隔膜呢?”周维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其中的创新性,开始着手研究纤维素隔膜———从棉花中提取纤维素,进一步做成隔膜,最终成功。新产品制备成本更低,工艺简单,绿色环保可再生,性能不亚于市面上的玻璃纤维隔膜。后来这一项研究发表的单篇SCI论文影响因子达17.789。
以第一作者身份累计发表SCI论文9篇,影响因子总和大于70,以第二或第三作者身份协助发表SCI论文1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这些都是周维君科研路上闪闪发亮的“勋章”。
天道酬勤,科研路上克服种种挑战
站在博士三年级的路口回望,周维君谈到,勤奋和认真一定是制胜法宝。
因为深知科研对个人综合素质有着极高要求,为了给自己多加些 “装备”,周维君利用寒暑假学习专业软件,利用碎片时间坚持单词打卡,不断阅读英文文献,并实时跟进专业领域的最新论文,对英文论文都逐字逐句理解分析……勤奋和认真是周维君每一天的“关键词”。
科研之旅不会一帆风顺,2019年,周维君曾经聚焦于钒酸镁的研发,经过半年的辛苦打磨,课题在收尾之际却遭遇同行抢先发表了论文。
那天晚上,周维君正在实验室处理数据,收到导师消息时,脑袋一懵,心情瞬间跌至谷底。
半年来的日日夜夜在他脑海里闪过,一件打磨了很久的“宝贝”在关键时刻支离破碎,不仅大半年的努力付诸东流,项目的创新性更是大打折扣———这对周维君来说是很重的打击。
“你想过放弃吗?”
“放弃是不可能的。”
周维君的回答很果断。短暂的郁闷过后,冷静下来周维君开始反思:“科研行业的竞争激烈,这次受挫意味着我的执行力还有距离。”科研是一场赛跑,有竞争才有动力。此后,周维君见贤思齐,重拾信心和斗志,在绿色电池的研究方向上继续开拓猛进。
科研不辍,守护绿色的科研初心
“我本身就很喜欢化学。”谈起化学实验,周维君的眼睛里是溢着光的。
他对化学有着纯粹的喜欢,日复一日的实验室生活并不会让他感到枯燥,前路茫茫的未知性会燃起周维君的挑战欲,而各个研究的完成则会给他带来愉悦和满足。
周维君在长江边上长大,随着城镇周边的工厂纷纷拔地而起,空气质量,水质也逐步恶化……切身体会到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周维君中学时就觉得自己应当为环境的改善尽心竭力。保护环境的种子就这样在心里埋下了。
绿色电池领域的开拓和研究意义重大,为了找回记忆中的美丽家乡,为实现祖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总目标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管科研之路漫漫,艰难而又枯燥,但脚踏实地的探索和基础研究是周维君迈向造福社会、为家乡贡献之路的坚定步伐,也是对国家保护环境,建设和谐绿色环保生态工程的责任担当。
前方的路还长,作为年轻一代的南林人,周维君表示,在今后的探索和研究中,将以更勤勉踏实的科研态度和创新求索的科研精神,为祖国在新能源、新技术和新发展等方面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