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 - 《德州学院报》
读《 活 着 》
作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韩芃羽
近日我认真读了小说 《活着》,这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经受了一系列变故和苦难,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最后仅剩一头老牛和他相依为命的故事。
先说说我阅读《活着》的感受吧。小说很长,但是我用两天时间就读完了,因为故事的跌宕起伏和很强的代入感让我沉浸其中,我一直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接下来的故事,想知道福贵一家之后的生活是如何如何的……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但由于作家在行文中对社会背景也有简明扼要的介绍,这对我理解小说中人物处境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把读者代入到书中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仿佛身临其境般去感受小说人物经历的一系列变故,让读者对主人公福贵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能产生共情。当我再回头进行第二次阅读的时候,就对余华的“精益求精”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略理解了为什么有人说 “余华并不多产,但是他的作品非常精致,他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品的叙述方式以细密见长”的含义了。
一开始我被福贵年轻时候的败家、纨绔、不务正业、骄奢淫逸震惊了,后来又被他的转变感动。福贵本是个纨绔子弟,谁也不在乎,但是到人生的后半段,他变成了一位会心疼孩子的父亲,知道疼爱妻子的丈夫,有家庭责任心的男人,这种转变可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内心的人性和良知被唤醒了。我觉得这部小说最真实的地方就在于人物的转变更加贴近于真实,像福贵这样性格的人不可能会突然发生转变,瞬间就变成另外一种模样。他一开始只是害怕父亲惩罚自己,到之后陷入自责又不知所措的状态,最后是在生活的逼迫下撑起这个家,对亲人也多了责任感和关爱。福贵的成长历程被完整地、生动地、真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有一个情节我印象很深。在小说的最后,福贵变得豁达、乐观,在常人看来,他的生活没什么盼头,但他从未想过要摆脱这种生活,他选择了与这种生活和解。有一个情节让我觉得很揪心。他母亲生病后他去城里找郎中,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本想找机会逃走,谁料根本没办法逃,于是只能跟着打仗,很辛酸,也很无奈。后来他所在的队伍被打败,他捡回了一条命,被当作俘虏遣散回家,才得以和家人团聚,可他的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读到他在战场上的生活,让我不由地联想到了小说的名字———活着,启发我去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但读者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会获得启迪,心中会有一份自己的答案。《活着》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幸者的死亡,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活着本身很艰难,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大概就是这样。
余华曾说:“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活着》的写作也不例外,一首民歌寥寥数行却概括了福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
《活着》让我了解了旧社会底层人的苦难生活,让我懂得人要知足和感恩。今天我们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我们应该学习《活着》中的人物,对“活着”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在新时代闪亮的日子里感悟生活、体验成长、体会人生。
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说到余华的作品,绕不开的一个词就是“真实”,而作者说的这句话最能表达对他自己的作品和对生活的审视,我对这句话进行了反复品读。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以下两点:第一,说“不是生活中的那种真实”,是因为相比于生活,小说中的矛盾更加集中,人物的命运更加悲惨;第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就会不同。如果让人去自述自己的一生,也难免会掺杂一些个人的臆想和偏见,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份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也会不同。作者认为不必追求一个统一的答案,他追求的是向这种复杂生活的真实性去接近、靠拢,极力地去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活着》的叙事角度就是透过福贵的眼睛去回看他的一生,从而展现出当时的他和他周围人的生活状态和经历。
三毛曾在《空心人》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填充,渐渐成为实心人。而在这个由假及真的过程里,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时间。”我还不到二十岁,没有步入社会,生活阅历少,眼界也不够开阔,读书是丰富认知的最好途径,书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通过读这些书,就像是以不同的身份活了许多次,当我们有了这种体验后,对生活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