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拿到书的那一刻,映入眼中的就是大大的两个字“活着”,多么平凡的一个词,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为了什么活着、怎么样活着……大多数人可能一生也没思考过这种问题,因为已经习惯了适应生活而活着,放弃了追寻人生真正活着的意义。没有读过余华的《活着》,我们就很难懂得生命的顽强与可贵。这本书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收集民谣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年轻时的福贵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地主少爷,他好赌成性,终于在赌光家产后变得一贫如洗,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风光无限的,那么在以后的日子中所经受的苦难也许就是为之付出的代价。福贵的父亲在搬出老屋后,一次意外造成了他的离世,这是福贵一生悲剧的开始。他们一家人开始在向龙二租来的田里劳作,不久后母亲生病,福贵在去城里寻找医生的途中被拉去当壮丁。与家人团聚的顽强信念支撑他回到了家中,可是母亲已经辞世,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大病成为聋哑人。看到这里,一般人可能已经感到难以接受了,会对福贵的命运报以深深的同情以及悲哀,殊不知他一生中真正的悲剧才刚开始上演。
回到家后的福贵本以为可以安安心心地过日子,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三反五反”与“大跃进”的潮流更迭让他深感活着的压力,一家人吃不饱饭已经成了常态。与之相伴的是,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这个温柔善良的女人连走路都成了一种困难。更为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在为县长夫人献血时惨死在了医院。面对昔日的同伴春生,他做不出复仇的行为,只能硬生生地接受这个沉痛的事实。福贵的生命中也偶而照进一缕希望的阳光,凤霞和二喜喜结良缘让福贵再一次感到了生命的温暖,这个苦命的人啊,又鼓起了与生活抗争的勇气。可好景不长,凤霞在生下苦根后因大出血而死在了手术台上,仅仅三个月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紧接着一连串的意外,二喜和苦根相继离世。世间最痛苦莫过于此,身边的人永远留在了过去,只剩自己孤身一人。现实残酷的摆在福贵面前,作为一个普通的不能更普通的人,他只能独自承担这份痛苦。如果让一切重新来过,那时候的福贵想的可能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如果这是我们的命运,我们会做何选择?是会像雨天里没伞的孩子一样失声痛哭?还是转过身去逃避这残酷的现实?命运充满了未知,而人的恐惧却来源于未知。简单举个例子,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对死亡的恐惧究竟来自哪里,是死亡本身吗?恐怕并不仅仅是这样,更多的也许是等待死亡来临的无助感。对于一切的道路,福贵作出了他自己的选择,生命里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并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在幸福时感谢它,在痛苦时仇恨它,但我们无法抛弃命运,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命运,就像是“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