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邮电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报》

传递爱心 他的志愿故事很温暖

———记我校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黄启萌

作者:徐嘉蕙|汪颖    
2022-04-01     浏览(113)     (0)

黄启萌是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5级本科生。作为我校第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他在四川省大竹县支教一年。继续在学校完成研究生学业后,成为一名辅导员。从金陵古都到巴蜀大地,他翻山越岭,用青春唱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旋律;他跋山涉水,用一颗真心帮助着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诠释着当代南邮学子的奉献与担当。

筑梦四川大竹县

早在初中时期,黄启萌就在当地儿童福利院参加过志愿服务,小朋友们的纯真可爱在黄启萌心中埋下了一颗志愿的种子。黄启萌认为自己的成长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学校里传授知识的老师,医院里救死扶伤的医生等等,他对别人给予的帮助始终心怀感激。黄启萌也希望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将这一份爱传递下去,让整个社会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本科毕业之际,黄启萌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前往四川省大竹县进行支教。

为了做好支教工作,黄启萌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和团队成员一起,在网络上学习研支团前辈的经验,做足备课,到南邮小学实习,提前进行教学实践模拟。由于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之前从未踏足过巴蜀大地的黄启萌刚到四川之时有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麻辣的饮食、潮湿的气候、听不懂的方言,这对于他来说,都是挑战。黄启萌努力适应,遇到听不懂的“川普”就多向办公室里的主任和老师请教。大概一两个月后,他已经能很好地融入其中了。

亦师亦友领路人

在四川省大竹县第二中学,黄启萌负责高一年级600余名学生的信息技术课。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他还担任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指导老师,曾带领学生参加四川省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项目比赛,获得一等奖。在参赛过程中,黄启萌主要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在创意、使用场等具体操作方面他则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完成。初次参赛,学生们经验不足,作品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仍然有待完善。那一天,黄启萌陪伴项目组的学生在学校的科创实验室反复调试修改,直至高三学生晚自习结束的铃声打响,他们才顺利完成作品。作品被一遍又一遍地改进,学生不断经历失落与期望的心情起伏,在黄启萌的悉心教导、耐心陪伴与暖心鼓励下,学生们经历了大赛的洗礼,心理素质和科研动手能力均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有一个学生叫蒲思衡,是黄启萌的课代表,在学习上,她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知识面和眼界。一次,蒲思衡在事先并不知情的前提下参与讨论,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内给同学们详细科普了5G的内涵。黄启萌因此鼓励她参加四川省的科技创新比赛,并将自己的科创经验倾囊相授。在黄启萌的指导下,小蒲同学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学校科协主席和科创工作室的负责人,带领同学一起参加科创比赛,取得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 (四川一云南赛区)智能控制中学组一等奖的好成绩。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此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这是黄启萌领悟到的慧眼识珠的精髓。

身心教育齐头并进

黄启萌认为,教书育人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身体素质培育也不可或缺。黄启萌的课堂不拘泥于书本知识,他让孩子们在《辉煌中国》的成就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在《AlphaGo》的人机大战中感受AI的魅力,在精英主义与多数主义的博弈中学会寻求平衡,在 “缸中之脑”的奇异中探寻人类的本质………黄启萌向学生们展示不一样的世界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也希望他们未来都能获得好的发展。课余时间内,曾是足球运动员的黄启萌主动承担起足球队教练的职务,带领学校初中部的足球队去参加大竹县第五届中小学生足球比赛,拿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足球上的突破也让原本有些内向的孩子们打开了心扉,开始愿意主动和同学进行交流。“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志愿服务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帮助,黄启萌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这是他和孩子们之间的一次双向奔赴。

志愿服务未完待续

现在的黄启萌,是南邮2018级的一名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和志愿服务有着相似点,都是培养人、帮助人。虽然工作有所差异,但对于学生的心意是相通的。黄启萌认为,在不同的阶段,参与志愿的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的体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果未来我有更大的能力,也会更多地回馈社会,把对志愿服务的满腔热忱洒在我所及的每寸热土上。”志愿在心,奉献在行,类似黄启萌这样的志愿者千千万。他们无问西东,无私奉献,用无限热情弘扬助人精神,用青春之歌谱写志愿篇章。(徐嘉蕙 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