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2版)
发展定位与目标 02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并进,改革发展取得重要成就,转型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成为陕西省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单位、全国百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大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指导思想
党建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育人为本,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体两翼,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追赶超越”为抓手。
统筹推进,科学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项工作。
主动适应,探索建立有效机制,确保疫情新常态下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展战略
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确定好人才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 通过“追赶超越”形成广大教师干部在竞争中成长的新机制,工作树立“业绩为王”的导向,提振人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发展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
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蓄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3学科专业定位
按照“扬优支重、培新扶特”的思路,本着聚焦地方需求、动态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优势的原则,构建以工学、农学、社会学科为主要学科门类,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教师教育、人文管理类学科专业群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培育医学学科和交叉学科。
4办学特色定位
聚焦“三文”“三黄”“三化”:赓续百年读书报国红色文化教育血脉,传承陕北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弘扬陕北革命文化(“三文”);坚守毛乌素沙漠(黄沙)、黄土高原、黄河流域(“三黄”)生态治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锚定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三化”),服务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创新发展。
5人才培养定位
着力培养面向基层、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富有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6服务面向定位
扎根榆林、服务陕西、面向陕甘宁蒙晋、辐射全国。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登高望远,科学谋划,按照“三步走”持续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2035 到2035年,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双高地”、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地、融合地区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办学内涵达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水准,成为一所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25 到“十四五”末,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1-2个学科进入省级一流学科行列,完成大学更名,实现“陕甘宁蒙晋接壤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
2021 2021年,对标对表,强弱项、补短板,开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在2023年建校百年之际,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更名大学的标准。
具体目标
“十四五”学校发展核心指标
办学规模
● 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4000人左右,研究生800人左右,留学生100人左右。
● 动态调整招生专业15个左右,本科招生专业控制在40个以内。
人才培养
●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以上、省级一流专业20个以上,通过各类认证的专业达到8个以上。
●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以上、省级一流课程30门以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10项。
●新增省部级教育教学实践中心或基地3-4个,新增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
●每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1000项以上,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比例达到 60%以上;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 90%以上,升学率达到18%,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高质量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