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定格在 2022 年 3 月 20 日 15 时 37 分,我们的导师文圣常教授踏浪归去,走完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此,我国海洋学界失去了一代宗师,中国海洋大学失去了一位学德流千古的师生楷模,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浪研究团队失去了一位学业导师和精神领袖。海纳百川,取则行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云是鹤世界,海是浪家乡,我们的导师文先生永远追逐他的海浪事业去了。
逐浪而来,浩海求索
1953 年 10 月 5 日,文先生逐浪而来,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来到当时在青岛的山东大学,正式开启了他的海洋科学事业。
文先生的海浪研究情结最早可以追溯至 1946年他赴美途中。殊不知 1946 年也是我国正规的海洋科教事业的发端之年,当时在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所,国立厦门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学系。到 1952 年新中国院系调整时,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师生北迁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我国海洋科学的 2个源头汇集到一起。从 1946 年开始,冥冥中文先生的命运已经要同频于我国的海洋科教事业。
一个人,一条路,一间办公室,从此成了文先生的人生轨迹。或许寂寞,但是坚毅,因为里面有文先生一生的期待,所以才能几十年如一日,浩海求索。就是这个人,这条路,这间办公室,成就了我国光辉的海浪研究事业。
文先生的科学成就主要集中于海浪频谱、海浪方向谱、海浪预报方法和海浪数值模式研究等 4个领域。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他提出的“普遍风浪谱”被誉为“文氏风浪谱”;其后,在涌浪研究中又提出了“涌浪谱”理论。他撰写的《海浪原理》和《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赢得了“世界五大海浪专著有其二”的美誉。文先生主持研究的海浪计算方法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列入 1978 年出版的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海港水文)》中,该成果 1985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开创的我国海浪数值预报模式研究 1997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文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影响主要集中于突出理论在海浪谱研究中的作用、强调海浪研究为工程应用和海洋环境预报服务、提出海浪数值模式的独特思路等 3 个方面。日本著名海洋学家曾经对其学术思想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
雨洗风磨,立言济世
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就提出了属于国际前列的海浪理论,为我国的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港工程规范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成就背后的故事和启示,对于后辈学子而言,或许更加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引价值。
(1)因好奇心与探索欲而锁定了一个国际新兴研究领域—海浪研究。文先生对海浪的兴趣源于 1946 年赴美航行途中(巧合的是,现代海浪学的标志性论文于 1947 年发表),其后历时 7 年之久,最终来到了其时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他研究海浪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他的这一选择,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海浪研究的进程。
(2)成名之作源于教学初心。最初为他赢得学术声誉的,是 1960 年发表的两篇论文(这里也有一个巧合,1960 年左右国际上有 3 篇著名海浪论文发表)。他为了讲好课、编写讲义的需要,自学了俄语、德语,在阅读了大量的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发现了当时海浪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取得了具有极大创新性的成果,随后就引起了国际关注。我们可以说,这是因教学而引发的国际科研影响力,他是教学促进科研的先驱者。
(3)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他非常强调海浪研究要为工程应用和海洋环境预报服务。正因为他具有这样的科研理念,他的研究成果才会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部门得到业务化应用,并被纳入国家的《海港水文规范》。我们可以说,他是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典范,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先行者。
文先生一生获得无数科技奖励和荣誉称号,以自己的方式献身海洋科学事业。他捐资助学并回报社会,奉献国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文先生真正做到了立身、立行、立言、立德方面的标杆和榜样,完美践行了他亲自为海洋与大气学院题写的院训“浩海求索,立言济世”。
师生情谊,山高水长
在我国,师生关系非常亲近,堪比血缘关系,有幸能够做文先生的学生是我们此生最大的荣耀。海洋与大气学院名誉院长管长龙教授曾经写下如下文字:
一名好的老师就要传授知识,真正的知识是有启发意义的,所以老师可谓“业师”。老师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进步到事业的高度,这样的老师可为“经师”。老师还能引导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就是“人师”。文圣常先生身上体现出了“业师、经师、人师”的统一,是对我国文化和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那是一种君子之风。
我是 1989 年秋考入海大文圣常先生门下做博士生的,攻读物理海洋专业从事海浪研究。我的本科和硕士背景是理论物理,能够考入海大物理海洋专业完全得益于文先生对于物理和力学背景学生兼容并蓄的考试科目。
隔行如隔山,而今必须迈过这道山。文先生为我精心准备了两根“爬山”的拐杖,使我受益至今。
第一根是补课。文先生为我建议了一个需要补课的物理海洋专业硕士生课程目录,除了研究海浪所必须的基础课程,还包括了大尺度海洋环流和海洋气象的有关课程。文先生从一开始就特别注意使我的物理海洋视野避免局限于一个较窄的研究方向,而是达到对物理海洋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在物理海洋学科的高度上认识海浪研究的意义。
第二根拐杖是自学。我的博士专业学位课是海浪理论与计算,所用教材是文先生和余宙文老师编著的《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文先生了解到我在读博前曾做过两年高校教师,就建议用一个令我“发怵”的上课方式:师生换位,由我讲给他听。经过认真的考虑,我以因为隔行而具有的“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接受了这个上课方式。
在那一年的学习时光里,先生给我的两根“拐杖”,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我后来的事业发展愈加得益于当时打下的坚实学习基础和独立自主能力。如今我也成了一名博士生导师,成为学术薪火传承中的一个“节点”,努力秉承着文先生当年的精神,指导着比文先生当年指导我时还要多得多的学生。然而自己惶恐的是:若干年后这些学生们又该怎样回想自己读博的日子呢?我是否如先生那样做到了“业师”“经师”“人师”的统一呢?
惊悉我们的导师踏浪归去,文先生亲自指导的第二名博士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一筠写道:
时光流逝,犹如飞鸿踏雪泥。转瞬间我已工作四十余载,回想起来,之所以能够在海洋科学领域执着躬耕,是源于我国海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海洋科学界的泰斗—文圣常院士当年的一封回信。铭感于恩师传道解惑的笃志勤业,受益于文先生崇高的科学品德和人格风范,他对我的影响,改变了我的人生和学术道路。
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就读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的应用数学专业。记得就在大学四年级临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我在学校图书馆里无意间读到一本书—《海浪原理》(文圣常著)。当时觉得很新奇,很想知道海浪的形成到底是什么原理?直到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惊喜地发现,原来这本书写的是海浪的数学和力学原理,也就是用数学、物理的方法揭示海浪运动规律的原理。作者居然在数学和海浪之间建立了桥梁和纽带,给出了基础性理论研究在探索自然现象奥秘中的应用典范!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涌上心头,那一刻我在内心充满了对海洋科学的向往。当即,我给文圣常教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报考物理海洋专业研究生的强烈愿望。正是因为这封信,我能够结缘恩师,弄潮瀚海,后来我顺利考取并攻读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跟随文先生求学六年多。正是那段就读的岁月,我亲身感受了文先生这位学术大师宽厚的为人、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治学的严谨和其对海洋科学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
文先生不仅是海浪研究的“点灯人”,也是我求学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弄潮海洋的“领航人”。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作为博导的我,传承先生的精神,教书育人、奖掖后进,为国家海洋科学方面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令公桃李满天下,化作春泥更护花”,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态度、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行为,将继续激励着我前行,并将这份初心不断向下一辈传承。
文先生亲自指导的第四名博士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赵栋梁教授写道:
回望自己的求学和成长过程,我之所以能走上海洋科学研究的道路,全拜文先生所赐。1992年,是我人生最迷茫的时刻,偶然看到了在《光明日报》上刊登的文先生招收海洋科学博士研究生的消息,心里一动决定报考。我原来的专业是物理学,对所谓的海洋科学一无所知,还从没有见过大海是什么样子,对未来更是一片茫然。因此报考前,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给文先生写了一封信,询问应该复习哪些内容、是否有推荐的参考书等,希望能给予解答。虽然写了信,也是例行公事而已,没有抱任何希望能收到回信,因为对于尚未谋面的一个普通学生,导师不回信是正常的。
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久之后我收到了文先生满满 3 页回信,不仅详细回答了我所有问题,还鼓励我报考,并提醒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显而易见,这对当时的我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激励,给了我努力复习备考的信心。当我顺利通过初试,面试时再次来到青岛的期间,了解到文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曾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是改革开放后青岛海洋大学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能在百忙之中给我这样的小人物回信,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从心里敬佩。我后悔没有能够保留下那封信,留下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文先生为人谦和,温文尔雅,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记着别人的好处,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我在日本留学时,曾经买了一个电子自动血压计,作为小礼物送给了文先生。在此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文先生一见到我就会提及此事,一再表示感谢。在他去世前的夏天,我到医院去看望他,当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说话有点困难,然而在我们闲聊的过程中,先生对此依然没有忘记,以至让我产生愧疚之心,后悔没有为先生做更多的事情。更没有想到的是,那次的见面也成了永别。
如今先生离世,我人生路上的灯塔熄灭了,但先生的精神和教诲永远铭记在心。
自文先生逐浪而来,70 余年已经悄悄流走,文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经渐渐演化为一种图腾,在风与浪的交织中诉说着不朽的传奇。如今,我们的导师踏浪归去,他的精神已经变成一座不朽的丰碑,上面雕刻着对科学、社会和国家的初心。
天恩浩浩,师恩晃晃;师生情谊,永世难忘。我学我师,日新月异;我思我师,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