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谆谆教诲】给研究生的一封信

作者:杨柳    
2022-03-21     浏览(133)     (0)



  各位同学: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下,我们共同走过了第二个年头。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纪灾难,我时常心怀感伤,因为被病毒吞噬的生命永远不再回来,被疫情撕裂的时空短期无法弥合。但我们应该庆幸,在祖国强力高效的抗疫政策下还能保持正常且健康的生活。在疫情带来的更多独处时间中,我思考了很多问题,有些与我当导师和你们读研究生有关。
  首先是“我为什么要当研究生导师”?即,我的初心是什么?
  导师头衔是带着光环的,我当初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当了导师以后我才知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一方面,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学生,只有在格局、品行和学识上不断自我提高,才不会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天花板,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这倒逼着我快速更新知识储备和思考更为宏大的命题,学习任务很重;另一方面,导师的学术指导任务很重,尤其是修改论文,每改一次论文,我都要经受一次痛苦的煎熬;最后,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责任重大。
  我在摸索中前行,也曾想过退却,但还是努力坚持下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含义是: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作“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叫作“道”,人们培养并遵守道叫作“教化”。关于教育的本质还有其他论述,但我觉得《中庸》所讲最简洁、最深邃。我既然选择了人民教师这个职业,教书育人便是我应遵循的“道”,为党、国家和社会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高级人才是我的本职工作,应该义无反顾、迎难而上。
  那么,同学们又为什么要读研究生?即,你们的初心是什么?
  每个同学考研时都有自己的动机,最广泛的动机是提高学历层次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在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抱着混个学历的心态,那就出大问题了。客观上,现在的“严出”制度也杜绝了混文凭的行为,读书不能有侥幸心理,心存侥幸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同学们,我们本该为追寻自己所感兴趣事物的“原理”而来,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思想”,成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通向卓越的道路上,好的工作和生活将会如期而至、水到渠成。
  《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大家心中一定要有诗和远方,而不仅是忙于战胜眼前的苟且,因为各种苟且会一直存在。树立大的情怀,眼光才会长远,才不会被眼前的利益或困难所迷惑,才能克服贪婪与恐惧,从而拥有强大的内心。
  关于“作为导师,我能为同学们做些什么”一问,韩愈早已给出答案:“师者,所以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传道”是解决同学们的思想问题,是战略层面的。“授业解惑”虽然也很重要,但只是战术层面的。只有先解决了“道”层面的问题,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术”层面的问题终将随着努力迎刃而解。
  当老师,要具备三“心”:责任心、爱心和耐心,以往我是这么做的,今后还会继续努力,力争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作为研究生的你们又该怎么做呢?
  《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古代圣贤在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这个问题上总结得太完美了,大家有空自己悟一悟。
  我建议大家努力做到自律、自信、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多协作。具体来说:要做好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让自律成为习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具体事情一件一件做好,从一点一滴培养自信;通过广泛阅读,完成通识教育,对专业领域,选择经典和前沿的文献进行阅读和积累,做好文献管理和读书笔记;多进行深度思考,先要学会独处,独处才能静心,心静才能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团队内外的交流可开阔思路,避免钻牛角尖、进死胡同,还能碰出火花、激发灵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协作能扬长避短、提高效率、推动创新并增进凝聚力。
  我已将心向明月,亦望明月照我心!我希望自己能腾出更多时间精力阅读和思考,帮大家选择好的研究题目并进行深入探讨。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发挥团队传帮带的作用,以老带新促成长,以新助老增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
  最后,用一句话与诸位同学共勉:只有充分自律和勤勉才能足够彪悍,而彪悍且充实的人生无须解释!你们的老师和朋友(注:本文系作者2022年1月写给自己研究生团队的一封信,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