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先生于 2020 年出版的报告文学《革命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全书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各个城市革命战线中的青年革命者为主要书写对象,写出了革命年代中的一幕幕炽热往事。书中人物众多,世事非凡,在切片式的革命历史记述中,迟缓而真挚地拼接出了早期革命者群像。
作者聚焦革命年代里城市隐秘革命战线内的青年革命者群体,这既是出于对这一群体真切的崇敬,也是对于当下革命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新焦点和新思潮的再发掘和再引领。
作者主要选取上海、南京、广州等反动势力猖獗、革命斗争激烈、共产党人牺牲惨烈的城市,集中描写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青年革命者开展早期党组织建设、革命宣传和地下工作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党组织早期领导人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瞿秋白,工人运动和武装起义组织者黄仁、汪寿华、赵世炎、罗亦农,工人烈士代表顾正红,革命师生恽代英、侯绍裘、张应春,左翼作家殷夫、丁香、柔石,以及龙华二十四烈士等革命先驱。这些已然逝去的名字在特殊的时间里燃烧着炽热的火焰,发出照亮黑夜中国前程和路途的微暗星火。
全书以人物为线索,在相互关联的数个故事片段里交织出一张繁密的革命往事网。许多人物在不同的篇章中层叠出现,许多曾经彼此熟识的革命同志和战友在黑暗的斗争环境中前仆后继。在何建明的笔下,先驱们的牺牲在时间维度上壮烈地堆叠。相互交织的繁密的革命画像的集中展示给予读者以共时性的震撼和恳切的情感冲击。譬如恽代英、瞿秋白,作者在第一章中记述他们出席早期工人运动组织者黄仁的追悼会并痛斥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第三章中记述他们生命的终点。第一章中先进工人代表顾正红被杀害,引爆了第二章中汹涌澎湃的五卅运动。而五卅运动中反动军阀的残酷屠杀和镇压也导致了更多的革命力量的耗损。革命年代的昏暗迷雾残暴地吞噬着一切燃烧自己照亮周遭的微弱火光。这种内容上的安排使得本书结构上的营建既是逻辑式的也是母题式的,而且还添增了一些时间式的痕迹。全书宛如崎岖连绵的群山,书中出现过的所有烈士的牺牲构筑了一座座峰峦,它们在读者阅读的旅途上留下一道道带刺的琥珀色的伤疤,这也使本书的阅读有点艰难,因为这之中包含了鲜血凝结而成的历史的惨状。
在本书中作者多次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倾向。比如,在面对汪寿华、赵世炎、罗亦农三人的牺牲时,他直言:“革命者的高贵,就在于直面死亡,无私无畏。”而面对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相继被杀害的惨状,他更是难抑自己内心的悲愤,直率地写下了:“他们不该牺牲!……我有些控制不住内心的悲情。”作者给予了读者毫无距离的坦诚,他渴望用真挚的情感直接地打动读者,也正因如此本书在叙述上具有了可以触摸的质感。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读者和作者,都是历史的忠实的读者。
本书的叙述是具有刺痛感的叙述。作者向读者事无巨细地展现各种史料和口述资料,读者以此能够触摸到作者,作者则有意地将自己的形象暴露在读者的眼睛之下,引领读者走向渺远的历史现场;书中的每一个名字的转瞬即逝都刺痛着读者,但就在这种接连不断的刺痛中,作者寄望读者捕获一种阅读历史的坚毅品质。
本书的叙述是一种带有现场感的叙述。历时 5 年的创作里,作者多次走访历史古迹,搜寻史料,倾听相关档案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口述和介绍,力求还原历史现场,亲近真实的青年革命者形象。全书对于人物的刻画遵循细节式的书写、焦点性的还原,许多当事人信件、日记等一手文本的直接呈现,这构成了报告文学作品中真实的质感。
为人民写作,是何建明先生始终推崇并贯彻的创作理念。在《革命者》里,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两种真挚、彻底、持久的感情,一种是何先生自身的创作激情,一种是继承革命先驱遗志的革命热情,二者交融在感性到冲动却又客观到冷峻的叙述中。
文艺评论家马建辉先生曾以“一边是冰山,一边是火焰”为题写作评论文章,用以分析何建明先生的创作特点,其中的冰山是指创作者面对现实和事实状况时的冷酷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分析力,火焰是指一种追求感性和审美冲动的创作热忱和创作激情。我们不妨将《革命者》一书的内容也以“冰山”和“火焰”加以概括:冰山是城市内反动军阀和敌对势力猖獗的迫害和残酷斗争,火焰是无数青年革命者们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不渝的革命热情。这样,我们可以以“冰山”和“火焰”的喻指结束本文。
(作者为我校202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