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大学 - 《宁波大学报》

读梁晓声新作《我和我的命》

作者:陈玉珂    
2022-03-20     浏览(73)     (0)

凭借长篇小说《人世间》摘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前不久又出版一部长篇小说《我和我的命》。此作在秉承作家一贯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基础上,以平实、连贯的叙事口吻,讲述了“80后”新都市女性方婉之短暂而跌宕的人生际遇,向读者抛出了有关“人和命”关系问题的哲学思考。

女主人公方婉之一出生就被贵州神仙顶上的亲生父母抛弃,不料因祸得福成为玉县“校长妈妈”和“市长爸爸”的女儿,幸运地享受着优越的生活环境与教育资源。大二那年,“校长妈妈”因病离世,得知身世秘密后的她接连遭受血缘、爱情、亲情的重击,毅然决然辍学,远赴深圳,重新找寻自我。从厨房帮厨到工厂文秘再到开超市、药店,在她独特的人生哲学指引下,昔日“打工妹”焕然一变成了新深圳人,还在异地他乡收获了知心爱人、珍贵难得的友谊,也真正实现了“校长妈妈”对她要“成为一个平凡好人”的期待。

梁晓声借方婉之的成长故事印证他在文本中所提出的三命理论:“所谓人有三命,一是父母给的,这决定了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和基因怎样,曰天命。二是由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所决定的,曰实命。生命生命,也指人在生活中所恪守的是非观,是生活与命的关系的组合词。三是文化给的,曰自修命。”作品中的所有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恪守着这种人与命的逻辑,天命的确具有不可违逆的强大力量,但也只能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某一部分,具有实在生命的个体。她的主观奋斗与价值选择及其所受的真实文化经验的浸染,同样也能使那与生俱来的优越或弱势发生超乎想象的调转。人的命运只能是客观现实与主观能动的和谐统一。

小说在“命运”的大母题下,还以城市底层女性的生活选择为视角,描摹与再现当下青年人在面对金钱与诱惑时心灵的浮沉与挣扎。李娟、郝倩倩、姚芸是主人公完成自我蜕变过程中有过重要影响的三位女性,她们相较于“不食人间烟火”的方婉之,是城市角落里大批外来务工女性卑微渺小命运的真实缩影。同样肩负养家糊口的重担,姚芸、郝倩倩选择出卖色相与身体来赚大钱、快钱,东北大姐李娟是有原则地奉行着她的“民间之理”,吃苦耐劳而成为成功女企业家。作者在深刻体察当下女性艰难生存的现实处境的同时,也提醒新时代的女性:人命虽有天定的因素,但到头来总归是依靠自我的勤劳与善良才能展现出作为女性的尊严和力量。

作为一部伦理现实主义的力作,《我和我的命》在探讨普通人与命的纠葛背后,实际上还暗含时代发展进步的线索。小说中人物的重要成长环节会有相应地域环境的变化——贵州县城、深圳特区、东北农村、上海都市,可以说她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那代人,从她们身上可以窥探到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痕迹以及以深圳为原点所延及的当代城乡发展的全部秘密,这也使得作品在结构层次上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与历史格局。除此之外,梁晓声还习惯在人物展开对话或心灵独白时直接倾注长篇点明题旨的相关议论,虽会引起阅读的断层或不适,但直截了当的价值传递反而更突出了他关爱底层平民的向善情怀。

正如题目“我和我的命”所昭示的,小说结尾处,方婉之因患癌而不得不结束自己不到四十岁的生命,尽管她以前半生的阅历所凝成的乐观与坚定对抗病魔,但文本终究还是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宿命感。这或许也是作者对平凡尘世中普通的我们的启示,虽然命运中有很多难以自我把控的不确定,但后天的实际行动依然会让各自的生命展现出不一样的顽强力量与丰富色调,茫然一世间,要学会与自我和解。

(作者为我校2021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