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用独特的视角回望故乡
———校友王鸿小说集《台北来信》研讨会侧记
2010-12-25
①
②
③
图①为《台北来信》研讨会现场。 陈岭 摄
图②为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原秘书长朱谷忠在发言。 罗建彬 摄
图③为11日下午,王鸿在我校现场签名售书。郑丹丹 摄
多年前海边的一棵树,扬落满身家乡的泥土,终于长成一棵历经风霜后成熟内敛的大树。如今带着他多年的写作结晶《台北来信》来了。是的,我们的校友带着累累硕果来了,他就是王鸿———一个对家乡和母校深怀眷恋的人。
在12月11日这个周末的早上,静穆的中印楼并没有沉寂在南国的冬天里,而是因了王鸿小说集《台北来信》研讨会的隆重召开而显得文韵浓厚,生气无限。由校党委宣传部和中文系共同举办的王鸿小说集《台北来信》研讨会在此召开,到场的诸多文学界、新闻界的前辈、朋友和同学们一同“享用”了这一场冬日盛宴的清新与温情。
11日上午9时整,王鸿小说集《台北来信》研讨会在中印楼准时召开。即便是阴沉的天气也不能阻隔文学热情的渲染,大家都因为一种文化人不忘本的温暖情怀而深深感动。当天研讨会上,校领导和中文系领导来了,莆田文学界的老前辈来了,新闻界的朋友来了,还有王鸿大学时期的老师们也来了。大家一同在不老的记忆和讨论中回望了王鸿的发展和写作历程,场面温馨而诚恳,也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研讨会高潮不断,洋溢着浓重的文学氛围。
“王鸿的小说,写了本土的人、风俗和习惯,其实就是本土文化,正宗的中原文化。他的文化讯息是很浓厚的,用了很多莆仙方言、古汉语,极具表现力。他的小说像土里刚拔起的萝卜,根须沾了很多泥土。那是他把家乡、风俗、人文当作一本书,反复地阅读和领会,才能写到这个水准。”在谈到王鸿及其作品时,王顺镇如是说。作为莆田市作家协会主席和国家一级编剧,王顺镇一直很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为家乡文学新人给予了最真诚的鼓励和帮助。王鸿一直关注家乡的父老乡亲。许多外国名著也是如此,都对他们的时代、民族、土地充满深情厚爱。没有这种爱,就很难有深入的理解,就不会写得惊心动魄。王鸿正是做到了这一点。王顺镇老前辈称赞王鸿写得很实在。
王鸿的小说中,对带有屈辱、压抑生活的描述,或者对人物命运和内心挣扎的描述,都带给读者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福建省作协副主席朱谷忠极高地评价了王鸿的作品,并对王鸿在诗词赋方面的造诣赞赏有加。
来自《湄州日报》专刊部的林仙久在谈到王鸿作品中的一些精彩之处时,整个人处在一种亢奋之中,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为王鸿年纪轻轻而能对莆田久远特有的风俗有透彻的理解而感叹。的确,“送秋”等莆田沿海特有的民俗不是现今的年轻人能把握透彻的,更别说转化为文学作品了。莆田市杂文学会会长陈天宇也肯定了《台北来信》这本书有一股沁人心脾的乡土气味。他说,小说来源于本乡本土,描写的人物让人倍感亲切。王鸿的作品里有一种人性的悲悯。人性的悲悯对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王鸿小说里所流露出的悲悯情感,让人震撼和感动。徐燕青教授则是这样勉励自己的学生的,“句号放大是零,也是一个新开始”。他们热忱的言语在会场掀起了一个个热潮。
王鸿大学时期的老师姚文铸老教授这天也来了,为他的学生取得新辉煌而来。一句“这个人很善良”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拉近了,当姚老师拿出他为王鸿婚礼所作小诗的手稿时,王鸿也是感慨万千。随即,来自中文系的詹珊教授也拿出了王鸿学生时代的诗作手稿,一行行秀气端正的诗像优美的五线谱,使得会场活跃在温润的旋律里。她捧着王鸿的新书说道,这是一本沉甸甸的小说集,从未想过曾经身为王鸿写作课老师的自己,会收获这样美丽的喜悦。一以贯之的朴实围绕着会场,久久未曾散去。
《台北来信》讲隔离,其实是在讲中国人最根本、最深刻的情感:人与人的情感、人与土地的情感、文化和民族的情感;其实是在讲担当:爱与灾难的担当,不管担当得了或担当不了,不管有权担当或无权担当。这是著名诗人、作家杨雪帆给予《台北来信》的评价。
三个小时的时光在热烈而充满温情的谈论中匆匆流走,在研讨会的最后,王鸿表达了对母校和恩师的真挚感激之情,并对到场的每一位嘉宾道谢。相信心潮澎湃的他也在重回校园的这一短暂时光里,找回了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一墙篱笆。
本次研讨会意义深远,激发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进一步浓厚了校园的文学氛围。而笔者也是深深地被感染,深感王鸿及其作品是可以当做励志故事和书籍来品读的,毕竟励志类的书籍从未如此诚恳。
本报记者 谢建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