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跨越时空的共鸣

——《乌合之众》读后感

作者:□魏小妮    
2022-03-15     浏览(216)     (0)

拿起《乌合之众》这本心理学著作前,我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担心自己因为无法充分吸收这本世界名著的内容而最终无所收获。怀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打开了这本书。

阅读时,内心似乎总是处于矛盾之中。勒庞当真是心理学家,其阐述问题的方式和写作手法像是摸准了读者们的猎奇心理,循循善诱却又不循规蹈矩。读者的心情像是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明明上一刻还在强烈认同作者的观点,大呼其言语犀利、直击本质,甚是过瘾,但是下一秒就开始逐渐分崩离析,无法产生思想和情感认同。越是这样的脉络布局,反而越是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理,势必想一点一点接着往下阅读,看其究竟如何自圆其说?因而,在真正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终究是产生了一些思考:通过阅读这样一本心理学著作,我究竟记住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

在勒庞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乌合之众”其实就是“心理群体”的学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聚集成一个群体的人,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会向着一个群体的方向发展,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但是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不再相同于独立时的个人,他们的自觉性、个性消失了,这个群体的所有人都有了一种集体心理,而这种集体心理是暂时的。所以,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是组织性的群体,且这个群体是受整个群体的精神统一律支配的。

《乌合之众》中的很多言论与我们的当前认知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反差,但是冷静客观、细细斟酌后发现,其鞭辟入里的分析也并非全无道理,反而历经一百多年后仍旧发人深省。勒庞将处于群体中的个人状态以“被催眠”而形象化,认为个人的一些自主能力被破坏,但是一些特殊的能力却得到了强化和提升,在群体的某个暗示下,个人会突然变得非常冲动,一定要采取某个行动。由此,我们会发现其实这是一种即使在过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旧存在的一种极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当群体中的一个人发表一种观点(无论是对是错),在一定的信息强化后,群体中的其他人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会逐个义无反顾地相信第一个人的说辞,从而达到整个群体的思想和感情认同。加之群体在数量上的优势而产生的免责心理,更是给了个人在行动上的无所畏惧。

最让人诧异却也由衷心生敬佩的是,明明是发行于 100 多年前的书籍,文笔之间流露出的对于教育的深刻认知却着实令人惊叹!“字典或教科书,可以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参考工具,可是要是把它们一味放在脑子里,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想要取得成功,依靠的是经验,是判断力,是开拓进取的精神。然而这几种必要的因素,却是教科书不能教给我们的。”这些话,即使是在今天也丝毫没有违和感,跨越百年,令人震撼。当我们感叹着“如果让现在的我去参加高考,我肯定过不了”“这些知识,上学的时候记得可牢了,现在再拾起来真是不容易了”时,是否能够在以上文字中找到某一个阶段的自己的身影呢?因人而异,不可全然获知。可以知道的是,无论什么时候,教育的眼光都要放长远,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理论深入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而这些,不就是我们一直被要求且一直在努力的吗?

《乌合之众》这本书于现在的我而言,就像是一片没有被开垦过的土地,而我也深信,一遍阅读也仅仅是让我有幸触摸到了这块土地的表层,更深层次的挖掘有待更精心的阅读。

(作者为学工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