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守望与传承师者初心

作者:孙伟  □    
2022-03-15     浏览(85)     (0)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执教以来,我一直不忘师者之初心,不忘教书育人之光荣使命,奋斗在教学第一线。

从教20年来,我先后担任过音乐欣赏、声乐艺术、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秉持传道、授业、解惑之教育理念,面对百千学子,站牢三尺讲台,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我认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自己态度不端正,就不能说服学生,讲话必然失去威信。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从教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坚持提前 15 分钟到教室,调试音响和多媒体设备。有一次寒假后,我听说假期多媒体设备都更新了,怕上课的时候出问题,提前一周就带着课件来到了教室,发现更新后的多媒体播 放 不 出 自 己 的 课 件 ,就 回 家 重 新 设 置 了 一遍。第二天到教室,重新设置过的课件还是播放不出来,我急忙打电话给维修多媒体的老师,师傅来了也找不出问题的原因,就带走了我的课件 U 盘,并约好了第三天再到教室来调试。就这样,经过三天的“折腾”,我们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多媒体可以播放课件了。我的一桩心事才放下。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传统音乐修养,我把课程中用到的音乐都调整成了中国传统音乐,并开设了“民歌教唱”“家乡的歌”等专题,通过教唱民歌让同学们体味传统音乐的意韵,还让同学们讲解自己家乡的音乐,激发同学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这种互动教学的方法得到广大学生的肯定和认可。

自 2009 年以来,我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学习、研究和田野考察工作。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和平时的节假日,我奔赴各地采访传承人、考察各地博物馆和非遗展馆、参与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参加各类非遗研讨会和学习班。多年来,我采访传承人近 400位,考察各类博物馆 300 多个,参加各类非遗学术研讨、学习 20 多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工作不仅使我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丰富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我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以及自身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选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创意与民艺学研究这两门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很强,除了理论教学外,我特地请来掌握技艺的师傅,教大家技艺。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项目进行实践学习。在学生们掌握基本技艺之后,我还要求学生们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将学习的技艺体现出来,并在结课后对学生们的手工制作和文创产品进行公开展览。除此之外,我要求每个同学关注、收集一门技艺的资料,整理成文,并对学生们的每一篇文章都仔细审核,提出修改意见。所有的这些工作,不仅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增强了动手能力,丰富了艺术积累,更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学生们都说上我这门课是最忙碌的。虽然增加了几倍的工作量,但我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在担任导师期间,尤其是在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调研过程中,我会亲自陪同每个学生做一次田野考察,对考察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仔细指导,对选题的可行性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在研究生论文的修改过程中,小到一个错字,大到论文的框架设计,我都会不厌其烦细心阅读,悉心指导,直到满意为止。为了开阔研究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多地阅览文献,我还让研究生们定期将阅读的文献和收集的资料整理后在“守望与传承”公众号上发表,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研究生们读书的动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字组织能力。

师者初心,在于春风化雨,在于潜移默化,在于以自己之实践、德行去传道、授业、解惑,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事业发展之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愿与君共勉!

(作者为艺术学院副教授、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