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音乐学院 - 《武汉音乐学院报》

音乐学系“庆祝建系 35 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2021-12-31     浏览(212)     (0)

音乐学系庆祝建系35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活动举行,内容包括音乐研究方法论、声学、乐学、戏曲音乐、中国音乐史等,展示了教师们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深厚的学术传统。


本报讯(通讯员 袁利军)为庆祝音乐学系建立35周年,2021年11月5日至12月10日,音乐学系成功举办“庆祝建系35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活动。此系列活动共包含11场学术讲座,主讲人由音乐学系老、中、青几代教师学者组成,均在学院滨江校区图书馆4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其中6场还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了同步直播。每场讲座均有数百人到场聆听,受到校内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11月5日的首场讲座是由郑荣达教授主讲的《音色形成原理及其可动性》。讲座从物理学、乐器学、声学的视角对音乐中的基本要素音色的形成原理,及在实践中通过可动性原理获得更多表现力的现象进行详细论证。他认为,音色的形成由“振动体”和“共振体”两部分构成,由于不同乐器在演奏时的音色激发位置不同,谐音列的数量便存在差异;而在实际演奏中选择“最佳激发位置”,可实现音色的可动性,从而更大地提升音乐的表现力。

11月8日第2讲,汪申申教授的讲座《让钢琴说中国话———百年来中国钢琴文化的回顾与思考》追溯了钢琴最初传入中国的时间及首部由华人创作的钢琴作品,并通过大量的文献和音响资料,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五个阶段进行回顾,还对如何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展现出民族风格的话题进行讨论。他认为,要想“让钢琴说中国话”,不仅要考虑在表层、中层和深层多个维度体现出民族性特征,还需同时考虑钢琴这件乐器本身的声音特质。

11月12日第3讲,蔡际洲教授的讲座《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中国范式”》中指出,所谓“中国范式”,即在研究中国问题中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理论与方法。蔡际洲教授倡导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除了要借鉴“外来范式”之外,还须探索“中国范式”。讲座从探索“中国范式”的学术背景、学术意义、初步尝试、几种途径等四个方面展开。他认为,探索“中国范式”需要学习“他者”经验,更要立足“自我”实践,“造一把中国的钥匙开中国的锁”。

11月15日第4讲,田可文教授的讲座《音乐家“生命史”的历史表述》对“生命史”理论这一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新视角传入中国的历程,以及运用在音乐史研究领域的可能性路径进行探索性思考。他认为,音乐家作为“个体”的生命时间及生命历程必定与他所处的历史时空、社会体系、社会性时间、历史环境等建立必然的联系。而对这一研究模式的借鉴,也将促使音乐史学研究逐渐向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延伸和迈进。

11月19日第5讲,丁承运教授的讲座《侧调的形态、生成与流变———以姜白石侧商调为鉴》对姜白石的侧商调进行辨析,认为其并非琴乐传统的侧调,而只是唐俗乐中的侧商调。并结合对琴曲《古怨》的分析证实了这一结论。他进而对琴乐侧调中侧蜀、侧楚、侧羽的定弦进行校订复原,并对侧调的生成及对南北朝乐府音乐和唐俗乐二十八调与八十四调宫调体系的影响进行考据和讲述。

11月22日第6讲,周耘教授的讲座《〈在那遥远的地方〉邂逅“巴拉莱卡”———兼议国际乐坛的深刻革命》分别列举2005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与俄罗斯留学生表演的“巴拉莱卡+中俄民谣”形式、2017年第44届世界传统音乐大会设定的“甘美兰+”的乐舞展演模式、日本传统狂言舞蹈与迈克尔·杰克逊太空舞步的结合、谭盾的《地图》《纸乐》等实例,讲述当前国际乐坛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走向“传统+”、“世界音乐+”的多元融合模式。

11月26日第7讲,冯欣欣副教授的讲座《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的方法与观念》对西方学界在音乐表演研究方面的主要方法、核心观念与重要特征进行归纳,并从图像学、“翻译转向”和具体实践的视角分别探讨音乐表演研究的理论维度和可能性路径。讲座还涉及音乐表演研究中的计算机程序分析方法、偏离美学、表演姿态研究的新视角、历史性观察、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等话题。

11月29日第8讲,徐烨副教授的讲座《刘正维教授的教学研究》系统整理和解读了音乐学系刘正维教授在教学方面的成就,包括他所开设的课程、教学成果、教学形式与风格等方面。通过查考资料,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她认为刘正维教授有着红烛一般的情怀,有着作为学者的责任心,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鲜活质朴,并将教学与科研互为基石,是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

12月3日第9讲,孙晓辉教授的讲座《论正史乐志律志的书写传统》从二十五史的源头《史记》与《汉书》开始讲起,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正史乐志和律志的编纂体例和书写传统进行全面整理和阐述,并提炼出每个时代代表性文献的特点,以在“辨章学术”的基础上构建古代音乐书写的历史谱系。她还剖析了音乐雅俗观的历史实质和中国音乐史中“乐”“音”“声”三分理论的特殊现象。

12月6日第10讲,许璐老师的讲座《武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从师资队伍、研究成果、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对音乐学系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史、教学成果和学术影响进行详细的数据化整理与分析。她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文献分类工作,系统论证了学院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历史成就、特色和学术前景。

12月10日第11讲,孙凡教授的讲座《戏曲音乐形态研究的维度探讨》从音乐学系在音乐形态研究和戏曲音乐研究两方面的学术传统开始讲起,探讨20世纪戏曲理论界诸学者在音乐形态研究中的多样化维度和创新性特色,并对这些维度形成的背后原因进行解读。追往思今,她认为,系统思维或许才是当下戏曲音乐形态分析乃至深层研究不可或缺的存在。

音乐学系于1986年成立(1987年2月正式下文),35年来在多个专业领域获得了全国性的学术影响,并涌现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的内容涉及到音乐学研究方法论、声学、乐学、戏曲音乐、中国音乐史、钢琴音乐发展史、音乐表演理论、世界音乐、音乐文献学、教学研究、学科回顾等方面,十分丰富多样。从研究视角来看,这些内容中既有历史性的整理研究和反思,也有对当下学术前沿动向的关注;既有基于音乐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探讨,也有对音乐基础理论的深度透析;既有对学科历史的回顾,也有对前辈教学成就的总结。

此次系列学术讲座呈现了音乐学系教师们近年来的一部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展现出音乐学系深厚的学术传统、优良的学术风貌、多样化的专业类别和多元化的研究前沿。

(图片来源:音乐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