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院 - 《菏泽学院报》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三)
作者:●水土

(接上期)4.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地区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险阻,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的井冈山地区。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相继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井冈山地区地势险峻,经济落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建立和恢复党的组织,团结改造地方武装,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工农兵政府,领导农民分配土地,经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两次重大挫折和近百次大小战斗,打退国民党军阀多次进攻,逐渐扩大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被称之为“革命摇篮”。
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有:①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②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不唯书、不唯上,注重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勇于探索中国革命、军队建设和武装斗争的新路子,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③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至夺取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④依靠群众,无私奉献。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
5.苏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处于低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经过一次次的反“围剿”,中央苏区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全国12个省、约150个县相继建立了一个个革命根据地 (即苏区)。广大苏区在曲折和挫折中发展壮大,至上世纪30年代前期,影响大的苏区达13个,其鼎盛时期的面积约40余万平方公里、辖人口3000万,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苏区广大工农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可从五个方面认识和理解苏区精神:第一,胸怀理想,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定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念。解决了队伍中“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在革命的征途上无论有多么巨大牺牲,都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第二,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并执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切实克服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倾向,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英明论断,各级党政干部注重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不断开创新局面,军事斗争在以弱对强的不利形势下取得反 “围剿”一个个胜利。第三,民主建政,执政为民,认真对待群众的各种问题,“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开拓进取,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争取了人民群众。第四,各级干部、官兵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纪律严明,甘做人民的公仆,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树立了优良作风。第五,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
6.抗战精神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9世纪末开始,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以争夺我国东北地区为目的的日俄战争,制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狂轰滥炸、实施大屠杀、投放细菌毒气,烧光所有房屋、杀光所有人、抢光所有财物,奸淫妇女儿童,活埋军民,制造“无人区”,无恶不作、罪行滔天。从1937—1945年8年中,我国几乎所有省份都遭受了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
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利益,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开展东北地区抗日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国性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精神内涵: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举国上下用血肉筑起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②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了祖国利益,中国军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不惜流血牺牲、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表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④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民族意志与信念的较量。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全国军民始终保持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顽强抗击敌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结晶。在这场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生死搏斗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各个党派、各界群众和一切爱国同胞,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誓死不当亡国奴,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抗战路线,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民众抗日武装,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战场,领导敌后人民打击侵略者,并与正面战场一道,对日军实施战略夹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觉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战争中得到了锤炼和升华,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7.西柏坡精神西柏坡,原是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刘少奇、朱德率领一部分军队西进,1947年7月12日在西柏坡成立中央工委。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5月26日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香山(共621天)。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即将胜利、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和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全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中心,领导了全国土改运动;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孕育形成了西柏坡精神,主要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公仆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政治协商、团结合作的民主精神,立规严纪、集中统一的看齐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赶考精神。
西柏坡时期,就如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取得革命最后胜利,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全党把农民群众最关心、最需求的土地问题提到战略高度,在解放区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积极性。面对国民党军事力量的明显优势、先进的美式武器装备和气势汹汹的表面,党中央毛主席科学分析革命形势,坚定地认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进行的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攻取敌人守占的重要城市,决战敌人强大兵团,用“小米加步枪”,取得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及时挫败国民党、美帝国主义以和谈为由、争取喘息时间,“划江而治”图谋,带领全国人民坚定地“将革命进行到底”。进一步巩固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代表纷纷北上解放区,参加新政协,参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自觉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社会各界空前大团结。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纪律建设,厘清了各级权力,有效规范党内运行机制,维护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全党高度集中统一。党中央毛主席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思考未来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高瞻远瞩、把握未来、运筹帷幄,全面规划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新中国制度框架和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警示全党同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明确提出“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历史命题,为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久执政、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强思想基础,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力。
西柏坡时期,丰富和发展了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政党建设思想等在内的毛泽东思想。西柏坡精神中,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使国民党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两个务必”与“进京赶考”的提出,丰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建设理论,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初步解决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长久执政的重大历史课题(毛泽东在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起警钟:“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在他看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坚信:“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在全党敲响“警钟”,告诫共产党人时刻警惕“糖弹”的攻击,为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防止腐化变质,永葆革命者本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立规矩、建制度、严纪律,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口号,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把加强纪律性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来抓,先后作出了建立报告制度、健全党委会议制度等决议、决定,要求克服依然存在着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中,达到全党、全军在政策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并要求把加强纪律性与发展民主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西柏坡精神是党直接从事武装斗争20余年积累的丰富斗争经验、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集中体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体现了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精神,体现了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