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师大百十余年的历史中,涌现过不少教育先驱,音乐教育家顾西林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玉皇山麓的西林亭,下沙校区的西林路、西林广场,以及仓前校区的西林音乐厅都表达了人们对著名音乐教育家顾西林的怀念和崇敬。顾西林先生在杭州师范学校任教三十余年,被学生爱称为“音乐妈妈”,为我国的师范音乐教育、小学音乐教育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出许多知名的艺术家、音乐家和艺术教育师资,可谓桃李满天下。
2022年是顾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校档案馆成立顾西林口述史访谈小组,着手顾西林先生口述史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实录。陆续走访了顾西林生前多位同事、好友、弟子,他们深情的追忆,生动的描述,字字句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将顾先生严师慈母般美好而动人的形象再一次展现在我们眼前。下面是口述访谈中摘录的几则小故事。
火柴教学法
讲述人:陈乃铨(杭师1959届毕业生)
生活中的顾西林先生是很简朴的。她的头发是向后梳的,既不烫头也不染头。当时学校里有一位理发师,大家叫他阿鸟师傅。阿鸟师傅每月到顾先生房间里为她理一次发。顾先生喜欢男装,她总是穿长衫,或其他样式的男装。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在外套里面穿很多件,讲究“叠穿”,顾先生用“搭领”来达成“叠穿”效果。什么是搭领呢?就是一块白布,里面撑一个比较硬挺的材料,像是消防队员用的皮带,把它系在脖子上,代表领子。顾先生的“穿搭”十分朴素,但也有花了小心思的“讲究”。
授课的顾先生又是十分严格的。有一次,陈乃铨要参加红五月音乐会。音乐会前的一个礼拜,陈先生忙得不可开交,因为他要练琴。顾先生拿出一盒鼓鼓的火柴盒,里面满满当当塞满了火柴。这盒火柴安安静静地摆在桌上,陈乃铨就在一旁练习小提琴。他拉完了一遍曲子,顾先生从火柴盒中取出一根火柴;拉完第二遍,再取出一根火柴……就这样,取出的火柴逐渐堆成了小山,陈乃铨才能去参加演出。顾先生说:
“没有拉完一大把火柴,那简直是不能参加演出的!你出去演出,万一塌台了,那就是塌我的台。”在顾先生眼里,演出是要对观众、听众负责的,只有训练到位了,才能登台演出。所以,参加演出的出场券,最后是过了顾先生这一关,才能发放的。
甜蜜的水果糖
讲述人:王莉莉(杭师1966届毕业生)
顾西林先生考虑到王莉莉学习三弦的进度,就让她寒假留下来继续练习。但由于冬天寒冷,王莉莉的手指上长了冻疮,每一次拉琴都要忍受冻疮带来的疼痛。顾西林老师望着她手上的冻疮,细心地拿来自己的冻疮药膏,为王莉莉上冻疮药。
顾西林老师对学生的基本功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即使天气寒冷,她仍会要求学生把棉袄脱下来练习,以保持弹拨动作的流畅性。
王莉莉当时只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每天要留下在学校进行日复一日的练习,难免会想家。顾西林老师为了让王莉莉能够更好地练习,每天会给她五颗水果糖。在当时的困难时期,水果糖是极其昂贵的。但顾老师待学生如孩子,毫不吝啬地将水果糖分给学生。王莉莉回忆到,顾老师告诉这五颗水果糖不能咬,要一颗一颗含着,这五颗水果糖含着的时间就是练习三弦的时间。王莉莉每天都含着这五颗水果糖,在没有人监督的寝室里刻苦地练习,即使天气再冷,练得再苦,也丝毫不怕。在长长的假期里,在顾老师的陪伴下,王莉莉能够每天安心练习,不断进步。
每每含着顾老师给的水果糖,王莉莉的心中总是泛起甜蜜的感觉,甜滋滋的。此时的顾老师已经年逾古稀,但依旧奋斗在教育一线,像是学生的奶奶既严格又温暖,带来甜蜜的滋味。
独特的拜师仪式
讲述人:张曦(原名张钿鑫,杭师1967届毕业生)
1966年“文革”前夕,一个外号叫“假洋鬼子”的男孩,成为了顾西林先生的最后一位弟子。他叫张钿鑫(现改为张曦),皮肤白净,个子高挑,又天生一副好歌喉,担任学生会文体部副部长,以一个“独特的拜师仪式”拜入了顾西林先生门下。
这拜师礼有何独特之处?顾先生的房间很小,左手边整齐码放着各种乐器,二胡最多;靠窗边有一张床;最醒目的是床头上有一个字匾,写着“三足猫”。顾先生拿来青果让他尝,并要他谈谈体会。张钿鑫立马乖巧地答道:“先苦后甜!”顾先生说:“嗯,晓得啊。学乐器一定要会吃苦,得靠很刻苦的训练。”张钿鑫随即连连点头。
尽管张钿鑫开初是“怕”顾先生的,因为顾先生总是一身男士装束,梳背头,脸上没有笑脸,很严峻。然而短短四个月的相处,他对她的印象彻底改观。顾先生是那般爱才、惜才,她无偿出借昂贵的小提琴,无私传授最好、最有效的学琴技巧,以独特的拜师仪式告知弟子提高琴艺的不二法门就是勤学苦练。凡此种种,都令张钿鑫铭记至今、受益至今。
何立芳 谢雅洁 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