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杭州师范大学 - 《杭州师范大学报》

鲤城的“年兜”

作者:邱巧雯    
2022-02-25     浏览(233)     (0)

本文描述了泉州人过年的礼节和习俗,包括祭祀、请神、吃年夜饭、跨火群、守岁、接神、祭天公等。泉州人重祭祀和宗族并非刻意迷信,而是历史渊源所致。泉州的新年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味,传统秩序得到坚守。

  不同于北方诸多城市“过了腊八就是年”,泉州府的“年兜”,是从腊月十六请过“尾牙宴”开始算起的。

“尾牙宴”,在闽南风俗中,是商户一年活动的尾声。头家请工人吃完“尾牙宴”,工人们就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故“尾牙”也是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而“年兜”,在闽南方言中,正是指从腊月十六自正月十五这将近一个月的时段。

城中惦记腊月廿三“过小年”的人家并不多,因为廿四日有对泉州人更重要的事需要做———送灶神。几乎每一户闽南人家,都会在家里、在商铺里摆上一件佛龛,供奉观音和土地神。不止于每月的初一十五,泉州人遇到哪怕是考试、出远门这样的细碎俗事,也愿意知会神明、祈求顺利。说是神明,这一尊尊神佛更像是闽南人的亲邻,静默聆听每一大小心愿。

送完灶神,就该大扫除了。记忆中,每次大扫除,一家人总是要齐心协力地收上两天,才能把犄角旮旯的尘灰扫尽。二九日,妈妈就会买回来很多含苞的鲜花,最多的是百合,摆在佛龛边上。

一晃到了除夕。一早贴对联、贴窗花,晚上回阿嬷家吃年夜饭。泉州人的年夜饭叫“打边炉”,温馨、暖和。除夕夜,一家人围坐一桌,正中的小锅咕嘟沸腾着骨头汤底,周围摆着各式祭祀过的食材。有像煎鱼这样可以直接吃来的食物,也有各类丸子、鲜蔬等,还需下锅涮过。醋肉是一定会有的,空口吃个外酥里嫩、放进锅里煮得软糯,都不失美味;早晨才包好的春卷,晚上新鲜地炸得金黄,入口鲜香,哪怕贪食,蘸了甜辣酱来吃,不腻味。

年夜饭后就是跨火群了,跳过熊熊的烈火,尽除来年的霉运;然后便是守岁,等着拜头香。零点的宗庙人群熙攘,灯火辉煌,村里人虽然齐聚,但并不吵闹。泉州人相信,赶在新旧年交替的这一刻上头香,能够带来新年的好运。宗庙古朴寂静,人们默默地点香、跪祷,在长桌上点上一排红烛,缭绕的青烟从香炉中、烧金塔里绕着层叠的屋檐往上飘,把人们的祈愿带到天上。

初一初二,鲜花既开,家中来往宾客渐多。泉州人讲究“爱拼才会赢”,在外工作的亲朋许多,一年一见面,自然是茶酒盏盏,好不热闹;到了初四去关帝庙接神,灶神述职归来,来年继续护佑平安;然后初九,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应敬天公。敬天公,是鲤城新年中最为盛大的祭祀,需得备好三牲五果六味斋,放鞭炮、点灯烛,祈求新的一年福星高照。

可以得见,在泉州人的“年兜”中,祭祀礼节众多。但泉州人重祭祀、宗族却非刻意迷信,而是历史渊源所致。西晋末年,逃荒来此的士大夫为求心灵安定,遍设宗祠神龛。时序流转,神灵与泉州人的生活早已融为一体,与泉州人亲密相依。几百万百姓和小小的神灵们在鲤城扎根,拥挤、温暖、心有所托。而泉州人对神灵的拜祭,更多也是积极的告解:

“亲爱的神,感恩关照,家里人都过得很好。请放心吧,我们会继续努力生活,希望新年依然平安顺遂。”

过完初九盼元宵,西街、文庙、永宁卫城,甚至村落的小道,都会挂起花灯。长街一望如星宿璀璨,花灯点上,保佑古城的人民在新年的日子也如红灯明亮,万事光辉。

元宵灯盏一灭,新年就算过完了。鲤城的“年兜”,有这样完备盛大的礼节,是这样荡气回肠的新年。在年俗日趋简化的都市里,古城泉州,坚守传统的秩序,护住了人民所求的纯粹安宁。正如一尾鲤鱼,鲤城泉州的“年兜”,鱼尾一揽,揽住了醇厚的中国味,兜住了古朴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