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16日至17日,学校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博学厅举办了2022年春季学期中层干部学习研讨班。校领导胡金焱、夏东伟、汪黎明、杜方波、李军、范玉斌、刘彩云、肖江南、孔伟金、姜宏、吴世珍、徐龙飞参加研讨。
此次研讨班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一流学科突破和博士点培育,分析研判发展形势,研究部署2022年的工作任务,加快推进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16日上午开班仪式上,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做了题为 《打造重点突出、多点突破、“高峰”与“高原”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格局》动员讲话,对学校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思路和建设举措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胡金焱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一是建设一流学科,使命在肩;二是推进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三是对标先进高校,任重道远;四是奋发“十四五”,抢抓机遇。
关于建设一流学科,胡金焱从全球、国内和我省三个角度分析了学校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胡金焱指出,面对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为山东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注入青大力量,一流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所以建设一流学科,我们使命在肩,没有退路,必须要主动承担。
关于推进学科建设,胡金焱从学校整体排名、学科国际影响力、学科专业布局、省内竞争优势等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学校近几年取得的进步,在充分肯定建设成绩的同时,鼓励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要增强建设一流学科的信心。
关于对标先进高校,胡金焱结合国家刚刚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入选结果,分析了部分新进高校的学科发展路径和部分综合实力较强或单科优势突出的双非高校的建设现状,对比梳理出制约我校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四个方面,一是缺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显现度不高;二是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话语权不多;三是缺乏国家级大平台,参与度不强;四是缺乏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标志性成果,贡献力不大。胡金焱指出,“双一流”建设的竞争日趋激烈,百舸争流,青岛大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建设一流学科任重道远。
关于奋发“十四五”,胡金焱指出,“十四五”是学校全面开启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新征程,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胡金焱提出,要树立三种思维:一是在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上要树立战略思维,巩固、强化、提升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二是在龙头学科建设上要树立学科集群思维,充分把握利用好、发挥好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三是在推进学科建设上要树立系统思维,全面理解学科建设任务。
胡金焱强调,各学院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学校规划,结合2021年暑期中层干部学习研讨班上《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谋划“十四五”》的报告和2019年春季中层干部研讨班上《全面提升“学院办大学”能力》的报告,根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做好学院自身发展规划,做好谋划,抓好顶层设计,让学院“十四五”规划成为指引学院学科和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引和遵循。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孔伟金做了题为《转型 聚焦 攻坚 创新 突破———凝心聚力求突破,改革攻坚创一流,加快推进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专题报告。
按照研讨日程安排,分为校领导动员报告、专题报告、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专题汇报、分组研讨、交流发言、总结部署等环节。研讨期间,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人文社科处、人力资源处、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等6个职能部门和电气工程学院、商学院等2个学院分别结合本职工作围绕一流学科突破和博士点培育进行了汇报发言。会上同步印发了国家和山东省“双一流”建设的有关文件和学校“十四五”学科建设有关文件的征求意见稿。
2月17日下午,学校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博学厅召开2022年春季学期中层干部学习研讨班交流总结会。校长夏东伟作总结讲话,党委副书记杜方波主持。校领导胡金焱、汪黎明、李军、范玉斌、刘彩云、肖江南、孔伟金、姜宏、吴世珍、徐龙飞出席。
夏东伟在总结会议时指出,本次会议正值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学科结果公布,是学校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对一流学科建设再思考、再谋划、再动员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题鲜明、安排紧凑、务实高效、成效显著。通过会议研讨,进一步明确了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工作举措,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夏东伟就贯彻落实会议、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扎实做好2022年重点工作和新学期开学前后的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
关于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夏东伟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入学习领会党委书记胡金焱提出的战略思维、学科群思维、系统思维,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国家推进的“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意义。具体推进中要正确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一流学科与学科排名、学科评估的关系;二是一流学科与学科集群的关系;三是一流学科与所有学科的关系;四是学科生态与学科环境的关系。第二,要有逆境突围的担当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要有敢啃硬骨头、敢于逆境拼杀的精神,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第三,要有善于学习的本领,通过学习提升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的能力,不断提高眼界、学识、境界,增强担当抓落实的本领,确保学校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于“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夏东伟深入分析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指标体系,结合近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情况,指出要深刻理解“大道至简”的涵义,牢牢把握住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使命,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一流建设突破的方向。一是要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补齐人才培养短板,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坚持问题导向、任务牵引、学科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学科创新能力;三是要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围绕“四个面向”,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作出大贡献,彰显服务国家的价值和贡献;四是要加强开放合作,把城市的区位优势转变成合作优势、办学优势,全力提升国际影响力;五是要“引育”一批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