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南京,是在《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中,年幼的我不知金陵是何意,只是这两个读来口齿噙香的字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渐渐长大,才知道这是一个集书卷味、脂粉味、烽火味于一体的古城。相较于“南京”,我更3愿意称之为“金陵”,仿佛只有那样,属于这座城市的光辉才不会因为晨曦日落更替而消逝。
第一次到金陵,是在凌晨。到酒店匆匆放完行李,我就和朋友出门了。我们依据攻略去了很多知名景点,中山陵是我最难忘的一处。从地铁出口走入中山陵,穿过高大的陵区入口,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尽头的绿荫大道。我们不愿错过任何一处风景,所以决定步行走过到达墓陵的这段长为三千多米的路程。我和好友一前一后走在沟坝上。梧桐树遍布道路两侧,枝干长出新芽,阳光经过片片绿叶的筛选,洒下点点细碎的光影,恬静又浪漫。
来到墓陵脚下,抬眼便可望到青色琉璃瓦下刻着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这四个大字。从陵园大门排队进入,映入眼帘的便是广场四周屹立着的一棵棵苍松,它们那青翠欲滴、生机勃勃的模样,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永远不倒,又似先生的革命事业万古长青。
祭堂前,我所能看到的全是陡峭的石阶道,尽管如此,前往瞻仰的人仍是络绎不绝。在上行途中听到导游介绍,从牌坊到祭堂,我们要攀登392级台阶、8个平台。
“从下往上看,只有台阶,寓意前路艰辛;从上往下看,都是平台,寓意经过困难和磨难,回过头看,走过的路仿佛也那么平坦”。导游的话简单易懂却又不乏哲理。
过了阶梯,来到祭堂前,便可看到三个拱门,每个拱门分别书写着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进入祭堂后,大家都安静地注视着中山先生的坐像,潜心祭拜,默默对这位先烈表达敬意。
从祭堂出来,我和朋友拾级而下,漫山碧绿,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我心中那种由景区的庄严肃穆所带来的沉重被眼前的景色所调和,剩下的惟有万千感慨。
(作者系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0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