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菏泽学院 - 《菏泽学院报》

于无声处响惊雷

作者:●签约作家 韩辉    
2021-10-27     浏览(82)     (0)




  你们见过乐器吗?听说过乐器的演奏吗?有注意到大鼓这种乐器吗?说实话,学习音乐多年的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带着一面大鼓在我面前经过时,那场面还是让人震撼的。那是开学的第一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行李和乐器来来往往,偌大的校园拥挤得水泄不通。“不好意思,麻烦让让,谢谢呀。”只见一位背着大大的行李包、推着大鼓的男生,渐渐从人群中走出来。当我好奇地想看看这个男生长什么样时,男生也正好抬头与我对视,这是一位小麦肤色,面目清秀的少年,他大大的眼睛里盛满了清澈和纯粹。
  开学第一天有新生推着大鼓来报到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学校。“大鼓,那是乐器吗?”“咱学校有这个专业吗?”议论声此起彼伏地在他身旁响起,但这些议论好像对他并没有什么影响,他依然会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后来我了解到,这位新生叫做柏生,是来进修的,学的确实是大鼓。
  周末,我难得早起晨跑便看见柏生双手紧握小号哑铃,在做着一些类似太极拳的动作。柏生做完之后,回头注意到我在看他,热情地挥手跟我打招呼,我也摆摆手作出回应。没想到正是这次打招呼,让我们结成了朋友。我会请他到家里做客,他也会到我家厨房小露手艺。他有时会去学校天台看星星,这时我就知道他想家了。放假前一天晚上,我拿着两瓶水去天台找他,我把水递给他,不经意间问了句:“你为什么学大鼓?你应该知道它的音色比其他乐器要单调一些。”说完我忙喝上一口水掩饰尴尬。柏生先是一愣,之后便理解了我话语中的意思,他喝了一口水,眼睛继续望着星空,缓缓说:“你知道吗?击鼓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演奏。”我还没来得及思索这句话的含义,他又说:“假期我邀请你去我家做客。”
  假期我们俩约好早上在车站碰面,经过漫长的旅途时间后,我们到了柏生的家乡,那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寨,村寨的人都穿着民族色彩的衣服。反倒是我和柏生穿着现代化的衣服走在路上显得特别扎眼。在村里,我们遇到的每一位村民都会亲切地跟我们打招呼。到了柏生的家,柏生的阿爸阿妈很热情地欢迎了我。柏生给我找了几件衣服让我换上,说今晚村里有聚会。到了聚会地点,我发现村民们每家每户都做了几个菜,合成一桌宴席欢迎我,这属实让我受宠若惊。
  第二天一早,柏生就不见了人影,我跟村民一起到了村寨半山腰的空地,那里已经摆上了十几面大鼓,鼓身是鲜艳的红色,鼓面上画有符饰。击鼓手到来时,我一眼就在一行人中看到了柏生,他光着上身,臂膀和额头扎着红色布条。他们先喝上一碗酒,然后大喝一声,之后走到各自的位置上开始表演。这时我开始理解柏生说的话,“击鼓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演奏”。十多个人有节奏地敲击着鼓面,鼓声重击如冬雷震震,轻击如暴雨急骤,击鼓手的一声断喝,村民不管老幼都随之附和。我渐渐也被这种氛围感染,加入到了他们的队列中。表演完成后,大家渐渐散场,我跑去帮柏生搬鼓。柏生擦了擦头上细密的汗珠,看着我问什么感觉,我说挺震撼的。之后,我问他你们这次的表演目的是什么,柏生说是为了祈福去邪祟,祈求来年好运。柏生又跟我普及,鼓在上古时代开始流传,打仗它能助威,祭祀的时候,因为鼓的声音大,也是各种乐器中第一个被奏响。这属实刷新了我对鼓的认识。
  回到学校后,就像鼓身鲜艳的红色,柏生和他的大鼓依旧在学校里十分显眼。有一次乐器演奏测试,当柏生表演时,周围笑声不断。我很想跟他们说我在村里的所见所闻,但我明白如果他们没有亲眼见到那种场景,是不会相信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那天晚上,我拿着红旗站在家里电视机前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开幕式播出后不久,上万人击鼓登场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我。如果说村里的那场表演让我感受到击鼓的魅力是淳朴归真,那么眼前的画面让我感受到的就是大气磅礴。嘹亮的呐喊声和整齐划一的鼓声背后是华夏千年文明的展现。场上声音震震,热闹非凡,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是柏生每天清晨在操场练习击鼓的画面,那画面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溅起了水花,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耀眼的金黄色。当击鼓表演结束后,随着镜头拉伸,我看到了柏生的身影,虽然画面只有不到一秒钟,但我确定那就是柏生。这场表演震撼到了学校里的每一个人,从那晚后,学校里的人对柏生和他的鼓有了很大的改观,大家看向柏生的眼神中也充满了敬意。
  柏生跟我说,那场表演是击缶并不是击鼓,但击鼓与击缶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当时去的时候只是替补,运气好才在上场前被替换上台。后来,柏生每天清晨练习的时候,身边也开始有一些跟他一起练习的人。慢慢地,红色大鼓的身影在校园里渐渐多了起来。毕业时,柏生临走前送了我一只小鼓饰品。再后来,每当我踏进学校的大门,总会听见击鼓的声音和嘹亮的呐喊声,那声音重击如同冬雷震震,轻击如同暴雨急骤,每当这时我的耳边总会响起一句话:击鼓,战时能助威;若平时,能祈福祛邪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