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报》

回忆我的助教生涯

作者:刘鹏飞整理  牛遇荣口述    
2010-12-11     浏览(180)     (0)




! 图为50年校庆之际,牛遇荣老师(前排左二)与校友于主楼大台阶前合影留念。


! 图为50年校庆之际,牛遇荣老师(前排左二)与校友于主楼大台阶前合影留念。


  我于195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之后留校当了一名助教。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学校的教师也是严重不足,这就决定了紧张繁忙的工作。第一天收到留校通知书,第二天就通知我带学生出去实习,第三天出发。在这种紧张的节奏下,我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转身就成为了一名一线教师。作为1952年毕业的学长,我便以教师的身份带领着1954级的学生进入工厂,参加实习。由于年龄差距不大,我很容易就和学生打成了一片。虽然才刚刚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但我觉得:要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因为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育学生。由于有这样的认识,我和学生变得非常熟悉。至于熟到什么程度,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当时结婚分配有一套宿舍,学生党小组开会,就直接说,牛老师,把你钥匙借我一下,我用你房子开个会。我就把钥匙给他,并告诉他哪里有水,哪里有茶叶。
  在担任助教的时间里,我和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听讲做笔记。然后再勾画出哪些是重点,哪些学生可能听不懂,然后就在约定的地方等学生来问。做助教没有什么监管制度,全凭自觉完成工作。也不能只是在一个地方等,因为学生有很多原因不来。我经常带着问题,到学生宿舍去问他们听懂了没有。当时有一群特别的学生叫做调干生,他们都是家庭出身好,自己又有积极的人生观,刻苦奋斗,在工作岗位中表现突出的一群人。有的高中毕业,有的初中毕业,但都一起来到了大学,一起学习。参差不齐的一群人成了我最头疼的事,他们是勤奋好学的学生,但总是有很多的疑问,经常要从最根本的知识讲起,一遍又一遍讲解初高中的知识。常常是同一个问题,换几个问法,学生就要问很多次。
  带着学生们下工厂实习时,是和学生同吃同睡同劳动的。实习期间,作为助教,要和学生一起参加实习,自己也学些本事。实习之前,我要联系工厂的师傅,要揣摩师傅的性格,要思考怎么安排学生才能让学生不受委屈,真正能参加实践学到本事。当时实习回来,老师们是不会让学生挂科的,看看给个六十多分就过了,也不知道在实践中有没有学到东西。所以,作为助教,我便决定要抓好这个环节,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1955年的时候,我做了一年政治课辅导员。1956年,纺织系成立机织教研室,于是我便回到纺织系教机织的课程。由于老教师不够,便要求年轻教师讲课。被指定讲课的教师要先写演讲稿,交给导师审查,通过后便在教研室试讲。整个教研室的教师就一边听一边纠错,提意见,一点点的修正。如果提得意见较多,就要再来一次。在导师的带领下,年轻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当时的孙延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孙老师讲的是暖气通风这门课程,当时才刚刚兴起,孙老师也是一边摸索,一边讲课,常常否定自己课上所讲的方法或内容。这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严谨严格的风格,面对学生,从没有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的现象。有时学生问的问题很冷门,我便要在查阅资料后才能回答学生。每一年的讲稿,都是重新写的,原来的讲稿一概不用。因为每一年都在变化,原来的假说,一年后就可能被证实。还有韩建功老师在人格上也给了我很大的感动。当时韩老师是老教师,但是和我一样分了两个班讲同一门新课程:《纤维材料机械工艺学》。我就排在韩老师的课后面,韩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就当一个学生去听,听完之后,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修改了再在自己的课上讲。这样,学生们就认为我比韩老师这个老教师讲得还要好。韩老师知道后,不仅没有丝毫的不快,反而在课后主动将讲课时的一些心得告诉我。这是一个教师的品格,这种品格影响了我一生。
  1958年后,来到工大纺织系,我一直在机织教研室任教。在任教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实验设备的建设。纺织中的经纱容易折断,所以要上浆。上浆是机织中很重要的工序,重要性等同于织布。上浆选浆料就成了重要的课题,需要大量的实验。我主攻浆纱,随着学习的深入,实验也越来越多。于是在做实验的同时,也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当时学校并没有要求成立实验室,但是事实上已经具备雏形。当时和工厂有着比较多的联系,很多工厂给学校提供了诸如实习岗位等很多帮助,所以工厂需要实验室做什么事的时候也不好拒绝。但是由于耗材太多,需要经费,也不好向工厂收费,因此这种合作也受到了限制。但是,当时实验设备的购置为学院实验、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同时,我也比较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记得当时国外有一个“高压上浆”的技术,采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质量,还比较经济。于是,我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这方面的课题研究。1986-1987年,经过课题论证,搜集大量资料,提出了“高压上浆”项目的申请。1987年,天津市科委批准立项并划拨13.5万的经费。虽然之后我就退休了,课题由别的同事继续做,但是我却为“高压上浆”课题的开展尽了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牛遇荣(1924— ),副教授。出生于北京通州。曾就学于北京四中,1946年至1948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学院,1948年考取河北工学院纺织系,1951年天津大学成立后转入天津大学,195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担任纺织系助教。1958年至1987年在我校纺织系机织教研室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