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21年11月30日,世界超声医学历史先驱者、我国超声心动图学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创始人王新房教授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
胎心超声监测第一人
在医院做产检,当准妈妈们感知到胎儿急促有力的心跳时,很多人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但人们可能不知道,通过科技感知胎儿的心跳,源于王新房的不懈钻研。
1934年,王新房出生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一个农村家庭。1953年,王新房考入中南同济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医生只能靠听、摸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情况,听不到胎儿的心跳,很难判断胎儿的生命体征。1963年,王新房和同事用超声波为一名孕妇进行检查时发现,宫腔内有反射摆动。他们推想,这应该是胎儿的肢体活动。
“既然能了解肢体活动,胎心活动是否也能了解?”王新房开始尝试用两个超声探头,一个连接孕妇心脏,一个连接胎儿心脏,得出两个快慢不一的波段,经过多次观察,发现了胎儿的心跳反射。这一成果对诊断早期妊娠、确定胎儿是否存活等具有重要价值,很快在全国推广。1963年,王新房和同事又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和心电图、心音图同步显示的超声心动图仪。
由于当时国内外医学界交流不多,直到2000年左右,国外学者才发现,早在近40年前,中国的王新房就率先利用超声来对胎儿心跳进行检测,随即承认,王新房是胎心超声监测第一人。
拿自己做造影法试验
1978年1月8日,武汉协和医院的一间手术室里气氛紧张。医院主要领导赶到现场,心内、心外两个科室主任严阵以待,王新房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拿自己做“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的第一例人体临床试验。
当时,为了观察心脏病变,国外曾采用靛氰蓝绿作造影剂。但这种造影剂造价昂贵、准确性不高,王新房想到双氧水产生的氧气泡会在心血管腔内形成强烈反射,如剂量适当,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造影剂。
通过大量动物实验,王新房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要在临床应用,还需要做人体试验。造影剂产生的气体栓塞可能给心脏和大脑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此前也多次出现因剂量不当导致实验动物死亡的例子,谁愿冒着生命危险做试验?最后,王新房决定自己上。经过3次剂量不同的注射,最终确定了双氧水造影的相关数据。
经过3年努力,王新房终于发明出“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该方法远优于当时国外的造影法,是超声心动医学的重大进展。其后,该造影法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临床。
提高肝脓肿诊断正确率
1962年,全国肝病肆虐,尤以肝脓肿为甚。患者肝部肿大、疼痛、持续发烧,但医生确诊该病时只能靠指压、询问等简单方法。
“医生按压时会询问患者疼不疼,哪儿疼得厉害就推测脓肿在哪儿。但脓肿深浅、大小均不得而知,很有可能做完穿刺却发现不是脓肿。”王新房说。当时,苏联专家统计的肝脓肿诊断正确率仅为50%~72%,国内则更低。
王新房想到,海上能用超声探测鱼群,我们能否用超声探测肝部有无液体?他将超声诊断仪的灵敏度调高,探测肝部,发现肝组织反射强烈,但脓肿部分没有反射,借此不但可以确定有无脓肿,脓肿的大小,还能确定穿刺方向、位置等。这一发现,让国内肝脓肿的诊断正确率提高到90%以上。
此后,该方法逐渐被用于胸腔积水、腹水、肾脓肿和胰腺脓肿等多种疾病的诊断。
将毕生献给医学
王新房一生获奖无数。1988年,世界超声医学生物联合会和美国超声医学会称赞王新房为“超声医学历史先驱者”,国际心血管超声协会授予他业内最高荣誉———“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的称号。虽然年事渐高,但王新房一直没离开临床一线。2005年,71岁高龄的他又凭借《三维超声成像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研究》,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王新房教授一生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桃李遍天下。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超声心动图领域专著《超声心动图学》,并主编《超声心动图图谱》《彩色多普勒诊断学》等6部专著。
在他的推动下,同济医科大学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率先将《超声医学》纳入本科生课程。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他带领科室通过接收进修、办学习班和到全国各地讲学等方式,积极推广超声心动图技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超声医学人才。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