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飞行学院报》

观《觉醒年代》——建党百年作响青春答卷

作者:刘瑞雯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2021-12-30     浏览(112)     (0)

百年前的中国,有如身处暗夜里、枪林弹雨中,地裂权分,民不聊生。但向阳而生,又何惧黑夜。即便是挡住了太阳,也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总有人从风雨中踏着泥泞而来,带着曙光,沾满希望。仲甫先生带着“德先生”和“赛先生”踏上这残破的国土,为中国灌输一股清流,民族救亡之旅也由此揭开序幕。

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共有基层党组织468.1万个,共有中共党员9191.4万名。而在10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在那个内忧外患动荡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党员仅有50余人。中国共产党是历经重重考验发展壮大起来的。1915年的中国,有一份杂志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眼前,杂志的名字叫“新青年”,在这份杂志的发刊词里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在100年前,一批有志青年汇集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这次会议中,参加会议的代表最年长的不过45岁,最年轻的只有19岁,平均年龄只有28岁,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逐渐发展成为改变整个中国面貌的中国共产党。正如李大钊所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便是一个青春的政党。

《觉醒年代》以新青年的创办为引子,围绕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共产主义初期探索和党的建立、活动的舞台从北大到北京扩大到全国的内容展开来讲,最精彩的部分不仅在于它所讲述的伟大历史,同时也在于它展示了当时不同思想碰撞和探索的部分,除了我们历史书上所熟知的人物之外,也增添了很多不为人知或逐渐被世人遗忘的人物,无论这些人在现在被评价为革命者或者保守者,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那个年代的中国的觉醒,就如同蔡元培先生所讲,“当今这么一个混乱的时代,其实每个人都在为国家寻找出路,只是思路不同罢了”。想去法国勤工俭学接受新思想的陈延年、陈乔年这批青年们,他们希望、也相信着:如果黑暗中没有了光,那就让自己变成光,刺破这黑暗,照亮中国的未来。上一秒,陈延年陈乔年面朝阳光,大步流星踏上赴法国的邮轮。下一秒,他们就深陷囹圄,满身疤痕,脚戴镣铐,英勇赴死,在阴森的刑场上,他们的眼神依然那么坚定从容。“他们一步步走向光明,共赴理想的同时,也走向了死亡。”

近代历史充斥着不可胜数的屈辱,交织着华夏儿女的艰辛血泪。面对颓靡的百姓和入侵的列强,无数英雄志士站了出来,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高呼:“我愿意当这个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胸怀救国救民、实现共和的远大理想,在这片累累伤痕的土地上奔波,最终为实现共产主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罢学、罢工、罢商的爱国行为的起始都是相互推动的。100年前,五四青年挺身而出、奋起抗争,为救国图存、振兴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留给我们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从那时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中,总是集合了一批又一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献出生命的2000多万烈士中,大多数都是青年人。瞿秋白、刘胡兰、董存瑞......无数年轻人为伟大事业献出青春和生命。正是无数有志青年在黑暗中的孜孜以求、探索中的前赴后继、前行中的不离不弃,才让我们党走过100年风雨历程,仍然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拥有青春的激情与魅力,让一个从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发展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从嘉兴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发展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共产党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为之努力奋斗。“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努力奋斗、永不言弃才是青春的主旋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的话语汇成时代的宣言,青年生长于时代,也时刻为时代增添自己的色彩。青年的成长,定与国家进步同频,汇入时代的洪流,年轻的生命永不干涸,国家的巨轮前行不止。100年来,无论是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还是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无论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还是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广大青年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信念,坚定党和人民事业必胜的伟大决心。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信念如磐,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奉献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为党旗增光,让党徽闪光,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衰则国运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文化觉醒,这也体现了文化救国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觉醒年代》中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国无大学,无国家藏书楼,无博物馆,无美术馆,乃可耻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兼收并蓄的特质。从民为邦本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从锐意创新到开放包容的视野胸怀,中华文化的特质,让国民的信心更大、底气更足。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源于中华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源于中华文化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源于中华文化积极与世界文化进行沟通交流,兼收并蓄。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是一项内心观照的意识活动,它需要我们用具体的行动来落实。落实文化自信,要把握好四个方向,首先,要区分精华与糟粕,用理性的、批判的视角审视过去的文化;第二,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又不全盘否定本土文化,警觉文化自负,培育健康的文化心理;第三,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善于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共同点;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化,使文化领域充满生机,以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曾讲,“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党的事业生生不息,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汇集在党旗下,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敢地肩负起历史使命,无私奉献、奋发有为,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壮丽的奋斗之歌。在“一二·九”运动中,当时的中国青年高呼着:“中国不亡,有我!”而今,新时代的青年同样大声呼喊着:“中国必强,有我!”这跨越时代的欢呼声,既是对那段峥嵘岁月和历史的回响,同样也是新时代的心声。时间长河川流不息,不管身处什么样的历史机遇中,总有人正青春,青春因梦想而不朽,青春因奋斗不止而无悔,青春因步履不停而激昂。

有人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回答是:“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最后,以一句近日颇为流行的话作结,“我们生长在红旗下,沐浴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