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我校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与轻量化研究团队的陈巍衡老师(第一作者)和陈晓平教授(第一通讯作者)等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期刊《Carbon》(影响因子:9.59)发表名为“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nitrogen and sulfur doping in promoting kinetics of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nd sodium ion battery performance of hollow spherical graphene”的论文,报道了课题组在高安全性能电池结构与材料设计的最新研究成果。
电化学能量储存和转化技术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能。其中氢氧燃料电池和钠离子电池(SIBs)这两种类型的电化学能量储存和转化装置被认为最有可能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论文从微观电子结构角度去解析新能源汽车动力装置中材料的性质,为开发高安全性能电池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能为动力电池的安全行为提供本质解释。研究采用物理化学实验表征手段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工具,精细分析并厘清双掺杂对石墨烯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和钠离子电池性能的促进作用。 (胡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