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天边的那抹红色弥漫开来,为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它悄然落下,只留那一抹中国红。
——题记
幼时,懵懂无知的我曾伏在爷爷膝上,问他,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爷爷沉默片刻,摩挲指腹,遥望那抹红色,若有所思,眼眸里尽是深沉。“这国旗啊,是用无数中国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那语气,是我从未听及的沉重。不过是个半大的孩童,又怎会理解?望着我无忧无虑的笑颜,爷爷苦笑,再未言语。
后来,渐渐长大了,心心念念的,仍是那抹中国红。鲜艳,欲滴,是血一般的颜色。曾几何,“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稍”的瞿秋白高唱国际歌,血洒刑场;曾一朝,同为三杰的张太雷为人民起义,却残忍被害……那抹血一般的中国红,深深烙在我心上。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899年1月29日,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的瞿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后来的瞿秋白。母爱的消逝,家庭的星散,宗族内部的冷漠,使年少的秋白过早地体会了中国社会与的家族制度的切肤之痛,同时也引发了他对中国社会问题与对社会阶级的初步思考。自强者的精神,正因其不怨天尤人的积极乐观、永不言败的坚韧不屈和一往直前的拼搏奋斗而可贵。瞿秋白自强不息,把原本悲凉飘零的命运活成了充实而有价值的模样。支撑他的,是抹中国红。
痴心不改,无问东西
瞿秋白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为大众开辟一条通向光明的出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尽管条件艰苦,尽管病痛缠身,瞿秋白依然披荆斩棘,艰苦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贡献出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终其一生,他都在为追寻理想而奋力前行。不忘的,是心底那抹中国红。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无论是在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时为救国救民奋斗献身,还是在担任党的主要领导人期间正视并且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亦或是
在遭受迫害后转战文化战线打开新局面,瞿秋白始终是一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探索精神、他作为学者型革命家的高尚品德和风范,始终以深沉的内涵闪耀着光辉,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心底那抹中国红,从未抹去,亦从未忘记。
捐躯报国,视死如归
毛泽东曾评价瞿秋白“在革命困难的年月,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瞿秋白岿然不动,断然拒绝投降,最终慷慨赴死。他以坚贞不屈诠释着自己毕生追求的救国救民的理想,用炽热心血书写着自己对共产党的崇高信仰。不忘的,仍是心底那抹中国红。
那抹中国红,在他的心底燃烧了36载春秋,从书生到领袖,他的信念与理想,责任与担当,风骨与气节,不仅在历史天空中璀璨夺目,而且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依然闪烁着耀眼光芒。
仿佛还在昨天
瞿秋白盘膝而坐,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开枪吧。”哨声起,枪声响,他正面饮弹,血洒刑场……
(作者为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冈校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