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6 日, 生工学科群首席教授欧阳平凯院士走进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大讲堂,以《肩负时代重任、建设科技强国———从“三个决议”看百年大党光辉历史》为题,为广大师生作专场报告。
饮水思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较之欧洲很多国家,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算早,但为什么西方的共产党失败了,而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成功? ”报告伊始,欧阳平凯抛出了发人深省的一问。
“1945 年,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刚出生。 在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悟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含义。 ”欧阳平凯回忆道,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总结,明确了前进方向,老百姓饮水思源、空前团结,翻身不忘共产党。 当年为了欢迎抗美援朝志愿军伤员归来, 乡亲们自发地在家乡黄兴川路街头等到深夜 12 点钟。
欧阳平凯从抗美援朝讲到改革开放, 从改革开放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带领大家重温了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学习了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欧阳平凯娓娓道来, 援引鲜活的党史事件解读百年大党的力量源泉和成功密码。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三个历史决议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 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 ”欧阳平凯说。
白手起家,创建全国首个生物化工专业
中国共产党从一穷二白的昨天走来, 经过艰苦奋斗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我们要汲取伟大建党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 ”欧阳平凯感慨地说,这是他成长为“生物化工第一人”的动力之源、力量之泉。
1963 年,欧阳平凯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 在基层摸爬滚打 10 年后,1978 年,他再次走进清华攻读硕士学位,1981 年以全优的成绩成为清华化工系提前毕业的首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换热网络的择优组合》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毕业后,欧阳平凯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南工大前身)工作。 两年后,正当他准备出国攻读化工博士学位时,学校领导找到他:“学校要成立生物化工专业, 准备送你出国进修学习生物技术。 ”
欧阳平凯迟疑了。他本硕均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系。从化学工程转为生物化工, 无异于是撤离即将占领的阵地,转而强攻一个情况不明的战略高地,可知难而退不是他的个性。 他怀抱赤子之心,知难而进,38 岁转行,先后前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进修生物技术。1987 年,欧阳平凯学成归来,白手起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同年 12 月,欧阳平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必须迎难而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回忆起艰苦创业史,欧阳平凯说,没有教材,就翻译国外最新资料;没有资金,就东奔西走找科研合作单位。每天,欧阳平凯坚持在实验室工作 12 个小时以上,先后研制出治疗心血管病、肝病和糖尿病的磷酸果糖(EDP)。在创业过程中,欧阳平凯以其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多篇高水平论文, 晋升为当时最年轻的副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科技强国,党和国家的需求就是他的追求
“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有利于凝聚力量,战胜新征程上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欧阳平凯表示,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1994 年,欧阳平凯走上南京化工大学(南工大前身)领导岗位;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 8 月,任新组建的南京工业大学校长;2008 年, 当选为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主席;2012 年, 不再担任校长一职;2014 年,兼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欧阳平凯都坚持创新创业创优。任职校领导期间,他开疆拓土,创建了江浦校区,为学校后续发展赢得了先机; 他开辟绿色通道鼓励教授创办学科型公司,为成果转化打开通道;他和班子成员合力将南工大建成了获得国家奖励等级最高、 数量最多的省属高校,成为人均科研经费到款最高的省属高校。
欧阳平凯今年牵头承担了南工大首个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一直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科技强国的初心使命。 生工学科群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成绩,徐虹、胡燚两位教授分别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学校广大师生正不断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奋前进,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
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