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民族学院 - 《四川民族学院报》

凝聚共识 勇毅前行 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崔雨风在中国共产党四川民族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2022-01-05     浏览(88)     (0)

该文章介绍了四川民族大学的发展情况,包括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严的总基调、加强党建引领等方面。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学校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谋划布局。


图/谢军

图/李丹

(上接一版) ———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创新“三全”育人举措。健全思政工作体系,制定《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立项1个省级、2个校级“三全育人”试点学院,2个省级、10个校级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独立设置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立项省级一流思政课程1门、示范课程2门;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示范教学团队1个、示范课程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示范教学团队1个、示范课程24门;开设“红色康巴”特色思政课,建立思政课抗疫素材数据库。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小组,举办9期读书报告会。梳理点评100个大学生思政治工作典型案例,编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示例研究》。专设“红旗书架”,建立“党员图书共享区”,充实党建图书1万余册。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弘扬社会主旋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LED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及时向师生员工传达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学校贯彻落实情况。强化外宣工作,为新华网内参供稿2篇,在学习强国、四川观察、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发布学校新闻100余篇,2020年获四川教育政务新媒体“优秀组织奖”。开展民法典等法治宣讲及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建设普法宣传专题网站,2019年获四川省“宪法法律进高校”活动十大典范高校称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参加国家省州各类赛事,获奖200余次,将思想引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氛围日益浓厚。

———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举行升旗仪式、各族师生共庆新中国70华诞、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强正确国家观教育,组织引导师生学习“四史”。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开展红色经典诵读、走读康巴等活动,深植师生员工文化认同感。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团学活动、第二课堂、易班等载体,促进各族学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坚持严的总基调,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纪律教育持续强化。校党委始终重视纪律规矩教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守底线。组织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警示教育,观看《越界》等警示片,组织78名领导干部分别到法纪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109名领导干部听取省纪委监委同志作的警示教育报告。紧盯关键少数,向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下发《清风传家》等廉政建设读本187本。着力开展以案促教、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三促”工作。

———反腐倡廉强力推进。出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清单》等制度规范,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加强线索处置和调查,扎实推进“以案促改”,持续加强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紧盯关键少数、关键环节,做实重点监督,经常性开展选人用人、基建后勤、科研经费、招标采购、学生资助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强化廉政风险防控。

四)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新增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立项校级一流建设专业11个。获批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5门,立项一流本科课程59门,其中省级6门。立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50余项,其中省级及以上26项。2018年获省第八届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2019年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6项。

———加强科研管理,科学研究特色鲜明。成立社会科学联合会和科学技术协会,康巴文化研究中心被确立为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甘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15个校级特色科研机构,建设6个学术创新团队。评选第八批学术带头人14名、学术骨干38名。科研项目立项502项,结项390项,其中国家社科课题 2项,省部级项目19项,横向项目12项。发表论文1973篇,其中D类及以上刊物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76部、教材18部。36项学术成果校外获奖,其中省部级奖项11项。举办4届康巴文化研讨会、两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首届康巴农旅协同发展研讨会、书法研究所首届学术年展暨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四川民族地区市域治理现代化研讨会和党史学习教育理论研讨会。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强校作用凸显。深入推进设岗定编、职称评审、绩效改革等人事制度改革,修订培养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出台在职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办法,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招聘教职员工229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145人。专任教师人数达到434人,占教职员工的71%。鼓励教职员工开展学历提升,在职攻读博士31人、硕士13人。通过集中培训、学术交流、网络课程等途径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新增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6人,二级教授1人。

———加强群团建设,工作活力全面激发。深化民主管理,召开5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保障教职员工参与管理的权利。成立后勤分工会,给予后勤临聘员工组织温暖。关心关爱职工,发放各类慰问金730余万元。开展团训10期,培训学生团员9730人。完成两批次65人的“青马班”学生骨干培训。开展“红色家书”活动,放映红色电影29部,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新增注册志愿者2万余名,志愿服务时长9万余小时。

———加强学生管理,就创业工作稳步推进。修订《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办法》等制度。发放奖学金1300余万元,受益学生20909人;发放助学金6495万元,受益学生23342人。为15783名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累计金额9364万元。引入300余家企业到校开展就业宣讲和招聘,征兵入伍学生107人,平均就业率为89%。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0余项,获各级各类奖励98项;实现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一等奖的突破,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实现银奖的突破;入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就业创业“双百”导师团专家1人;创新创业中心投入使用,首批9个项目入驻。

———加强合作交流,对外合作渠道拓展。先后与华南师范大学等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合作育人协议,与成都链家房地产公司合办“链家班”,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加快,与韩国培材大学、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考选一批教师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和条件。学校投入资金1.38亿元用于资产购置和图书、电子资源购买。云教学平台、智慧教室、标准化语音测试室、藏文古籍文献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理工实验教学中心基本建成。完成安心房商铺改造项目,新增了教职员工住房,缓解住房难的问题。泸定校区(一期)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预计将于2022年投入使用,育人环境和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加强。

———加强地方工作,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先后派出6位驻村干部参与扶贫,培训农牧民群众1950余人次,投入扶贫资金320余万元,帮助俄达门巴村等5个村按时实现脱贫目标。开展“一村一幼”“一村一名农技员”等项目培训,培训3000余人次。选派科技特派员17名,“三区”科技人才12名。落实“本土人才培养工程”计划,招收学生5747人。安排357名师范生参加凉山顶岗支教,协调选派11名教师担任驻点指导教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学校发展最现实的基础是底子薄、专业弱;最大的困扰是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最急难险重的瓶颈是老旧校区狭小,发展空间受限;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依法治校办学的机制体制不健全;最习以为常的现象是部分干部职工还存在“峡谷视野、专科理念、姑咱梦想”,管理理念、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当前,学校事业扩张发展与内涵发展两种压力并存,应用转型与提升内涵两个目标并立,理念创新与工作创新两个重任同在,人才流失和人才招引两个困难共存,科研能力不足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两个短板并列。高层次人才不足,教学质量提升任重道远,学科专业建设亟待加强,维护民族团结和谐任务繁重,学校事业发展仍须攻坚克难、还要爬坡过坎。

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学校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既有国家发展目标升级、发展动能转换、发展格局重构带来的历史机遇,也有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带来的战略机遇;还有“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甘孜州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带来的现实机遇。特别是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落地,为学校未来发展带来的政策机遇。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学校的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特色优势、资源优势,老一辈扎根边远艰苦民族地区,奋斗终生,无私奉献;一大批青壮年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不忘初心,赤诚报国,这正是我们的事业薪火相传、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高质量发展的谋划布局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大局、管干部、管人才,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立足康巴、面向四川、建设涉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以体制机制管长远,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部门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实筑牢意识形态防线

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扎实有效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宣传阵地特别是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全校师生员工“五个认同”

要通过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通过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通过让学生深刻理解以“中国精神”为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道路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功能和作用,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

(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坚持优化学科结构,加快推进新兴学科专业布局和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专业。全面落实“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泸定校区和资阳产学研训创新融合发展基地建设,加快提升科研水平,形成完善的分配激励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要在“十四五”末努力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要为四川民族大学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加大高职称、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在职教师攻读博士、攻读硕士送培力度,确保学校队伍增量提质,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努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教学和科研能力。

(七)以全面从严为导向,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严以治校、严以治教、严以治学。树牢“四个意识”,确保管党治党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高度重视巡视整改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以优良党风正校风促教风带学风,共同建设清朗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