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金钟奖决赛周从10月15日开始,历经抽签、试琴、三天复赛、三天半决赛、两天决赛,至26日闭幕。
很高兴参与比赛全过程,参与身份是双重的,既为参赛选手的陪同教师,也是观摩学习的听众。两种视角的体会也更为丰富。
带学生来参赛,最重要的就是收获了备战顶级赛事的经验,提高了教学和备战比赛的视野高度,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实属弥足珍贵。整个备赛从上半年就开始进入较为紧张的状态,这个过程锻炼考验了作为教师的节奏把握能力,如何将时长两小时的决赛曲目一轮轮、一层层地调整完善,尽可能确保曲目在到达最佳状态时,刚好击中正式比赛的时间节点。我的参赛学生刚满15岁,在心智、曲目表达、舞台驾驭等方面确实有着年龄上的局限,在整个比赛准备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分寸的拿捏,复杂而微妙。如同放风筝时的收放,需要学生在技巧的打磨与音乐性的锤炼中实现平衡,在稳定性与才华绽放中实现平衡,在全局结构和细节处理中实现平衡。更甚者,还有功夫在钢琴之外:需要尽可能敏锐地觉察学生的心理状态,确保其状态是健康积极的,要及时扼杀焦虑或不必要的思绪,维持其斗志但又不能转化为无法抵御的负面压力,等等。当然,这一切在付出辛劳的同时也是满满的收获和作为教师的价值体现。在这一过程中,系里提供了大力支持,先后邀请了陈萨、韦丹文、鲍蕙荞、孔嘉宁、但昭义等多位业界具有高水平、高素养的专家教授为选手授课,极大地帮助了选手老师去检验教学成果、查找不足,挖掘教学中更多的灵感思路。
作为观摩者,个人认为复赛的聆听价值最高,高于半决赛。复赛可以更为丰富全面地观察到全国48位最顶尖钢琴选手的情况,各院校的附中、本科、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年轻教师的演奏竞技状态,甚至可以看到部分院校所在地区的一种整体风格和审美风向、技术特点、选曲的喜好偏向等等,也可以通过对比一些选手在6月预选赛和10月复赛的表现变化,来推测其备赛的情况,以此学习其中的优缺点。
整体来说,基本上所有选手都展现了非常好的技术能力,部分选手的手指机能、全面技巧让人惊叹,几乎所有选手都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基本音乐处理问题。然而,如果将金钟奖的选手与参加国际顶级赛事的选手进行横向比较,比如今年同一时期举办的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仍可以感觉到存在一定的差距。选手个人音乐风格才华的绽放,更为个性化甚至带有思想性、哲理性的音乐解读,这一类演奏在金钟奖赛场上并不多见。因此,当金钟赛场上少部分选手在具备良好的技术和基本修养的同时,还呈现了别具一格的个人品味和音乐性格时,就显得珍贵而出彩。
本届金钟奖的主流选曲倾向于技巧难度非常大的作品,也存在一些过于追求“演奏正确”的音乐表达。在演奏分寸上的严谨和规范固然有其必要性,但一旦失了平衡,就容易流于平淡平庸。从教育的角度看,演奏规范化几乎是必然的专业学习阶段,但磨平甚至扼杀学生的音乐自主创造力是绝不应该认同的,不应该为短期的成效而影响长远的音乐成就发展的可能。
最后,还要诚挚表达对学校、艺术实践处、钢琴系的感谢、感激。整个备赛过程中能真切的感受到学校和系里的支持:学生可以在大教室及演奏厅练琴上课,在音乐厅多次举行赛前音乐会进行实践,这些弹性的支持政策给予选手和指导老师有力支持,可以专注备战、提高和修炼。
(作者为钢琴系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