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正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命,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创作优质正能量网络文化作品,把握“五个度”,提升内容黏性,将师生吸引到学校各新媒体平台,努力为网络正能量内容寻找“流量密码”。
一、精准主动,回应师生关切有态度
针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回应、主动发声、亮明态度、正确引导舆论。推出系列原创网络作品《“健康打卡”是形式主义吗?》《能者多劳,是个坑吗?》《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班委最头疼的“四类学生”》等,及时回应关切、引领思想、传播主流价值观,一些作品阅读量破万甚至破 10 万。
二、润物无声,服务学生成长有温度
学校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娱乐休闲与思想引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构建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网络育人效果。
一是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在新媒体平台为大病学生发起爱心募捐,开展 21 天焕新成长计划,光盘行动 21 天打卡活动,开展“五育并举,齐心战‘疫’”系列活动,吸引了数万人次学生参与。同时,融合思政元素,围绕“建党百年”“工匠精神”等打造了 20 余款网络文化创意产品,利用易班轻应用开发益智类小游戏,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娱乐休闲与思想引领相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是化被动为主动,构建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造《辅导员说》与《学生说》栏目,举办优秀网络作品分享会、读者见面会,在双向交流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与我有关,对我有益,内心有感,参与有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成为教育内容制造者、方法探索者、评价者,有效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需求,实现了反客为主,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向灌输现象。
三是将网络育人与资助育人、学风建设紧密结合。推动“易班 + 两个中心”建设,即推动易班工作站和学校的学生事务中心、学业支持中心三者有机融合。实现学生事务、学业支持信息化、便利化,打造学生“自我服务,自主管理,自学成才”的一站式学生服务窗口。
三、品牌塑造,提升内涵建设有深度
学校积极探索,在网络育人作品创作、品牌塑造和学术研究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深化网络育人品牌内涵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精品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了一批有谱、有料、有识、有用、有情、有趣的网络思政内容。例如,疫情期间,策划的 “疫 情下的80、90、00后”系列作品,打造 9 套心理卫士“防护服”等原创网络育人作品。
二是努力打造网络思政育人品牌。以“原创、思想、引领”为宗旨,搭建“辅导员说”网络育人平台。围绕辅导员群体画像,策划组织“辅导员”人物卡通形象设计大赛,吸引全国 36所高校师生共同参与,通过漫画设计丰富了“辅导员”群体人物形象。通过品牌塑造,聚集了国内一大批热爱网络思政的优秀工作者共建、共享、共奋进,成功打造了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原创网络育人品牌。
三是积极开展网络育人学术研究。近年来,围绕网络话语、价值传播、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等主题,团队教师积极开展网络思政相关研究,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2 项,省市级课题 8 项。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其中CSSCI 论文 4 篇,出版网络思政相关专著 2 部,荣获市级以上网络思政相关奖项 50 余项。
四、突破壁垒,扩大育人成效有广度
学校积极打破圈层、突破壁垒,推动网络思政全员育人,构建跨界融合的合力育人体系。
一是育人主体广,以辅导员队伍为骨干力量,联合学业导师、高校领导、青年大学生以及优秀校友等主体,至今已有近千名校内外师生参与,助力全员育人,同频共振,唱响网络育人主旋律。
二是辐射范围广,我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走出藩篱,突破圈层,我校“辅导员说”网络育人平台创建至今,吸引了全国30000 余名辅导员和大学生关注,收到了来自国内 130 多所高校的 400 余位师生作者的投稿。通过建立核心读者群,开展社群运营,成功吸引全国 300 多所高校的近千名读者主动加入。形成了跨区域、跨院校、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育人合力,构建了跨界融合的合力育人体系。
五、整合资源,强化融媒体矩阵有力度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争艳香满园”,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努力构建百花齐放的网络育人生态。
一是党委高度重视,工作保障有定力。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以专门队伍、专项经费、专用场地为核心的保障机制。组建辅导员网络育人团队,成立网络育人工作室,设立网络育人专项经费,建立以优秀网络育人成果认定为核心的激励评价机制。将网络育人纳入年终学生工作考核,将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纳入教师职称评定。
二是齐抓共管,人才培养有魄力。学校组建 57 人的信息员队伍,成立 43 支网络育人师生团队,全力培养一批网络育人能手、发掘一批校园好网民,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技术、网络管理、网络创作、网络评论、网络研究队伍。通过派遣思政工作骨干到相关互联网企业学习交流、邀请网络思政领域专家学者进校指导、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鼓励支持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和大学生主动“出圈”,为人才队伍提供成长土壤。
三是全员覆盖,精准思政有效力。学校易班注册实现全员覆盖,用户数超过 4 万人,创建公共号 244 个和公共群 1227 个,创建特色轻应用 132 个,累计开设 1000 余个易班课群。我校易班活跃指数和共建指数在上海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被授予上海市“十佳易班工作站”称号。在全员覆盖的精准思政育人格局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奉献担当意识。
(学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