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 工大院报

中 医 药 在 康 复 医 学 的 临 床 应 用

2021-08-08     浏览(111)     (0)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李彤中康复医学近年来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风后偏瘫了、吃饭困难了、言语不利了,急性期后医生会告诉患者去康复吧!大家因此知道康复是针对功能障碍的治疗。在我们国家中西医并存的医疗体系下,大部分中风患者都重视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使用,而中医药在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期,中医药也的确有着非凡的作用。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李彤中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经典古方的临床应用研究,在经典古方的基础上创新突破,突出中医特色,将经典古方用之于慢性内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多年来致力于中医中药的外治法研究,将外治法用于内科疑难病证的治疗。近年在康复医学科工作以来,他深入研究传统针灸、中医游走罐、神经肌肉电刺激、中医贴敷疗法和中医脑病治疗,将30年中医经方和外治法的研究系统应用于脑中风意识认知水平低下、睡眠障碍、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肌力恢复缓慢、肌张力持续不降、中风后腹胀便秘等神经系统康复及气道切开后肺部感染等这些经方不涉及的现代疾病的临床治疗。

在临床中对于脑中风意识认知水平低下,在康复治疗期,在认知治疗的基础上,西药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大脑微循环以恢复认知能力,中药治疗依据中医古方苏合香丸、远志丸、定心汤、摄魂汤、大补元煎、状元丸等,辨证酌加籽类药如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益智仁、龟板等养精补肾益脑中药,化瘀通络药如蝉蜕、僵蚕、全蝎等促进认知、记忆、计算力、判断力恢复。重度颅脑外伤、大量脑出血的患者常常昏迷时间长,重者甚至呈植物人状态,促醒治疗是临床最难解决的问题,现代医学亦无特殊解决方案,那病人昏迷、意识不清、没有认知能力怎么办?我们向悠久的针刺治疗寻求方法。

皮内针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揿针埋针的头皮针治疗可显著促进脑坏死区域(梗死灶)的侧支循环建立,增加患者脑血流量,挽救缺血半暗带,唤醒神经细胞的功能,改善各项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头皮埋针可以持续缓慢刺激穴位,长久留滞皮内针的疗法符合“髓海瘀血”的病机特点。对头皮埋针所选穴位,从西医解剖学角度被也证实:百会、四神聪穴恰好位于与人类记忆、认知、高级思维密切相关的额、颞、顶叶的投射区,因此,通过选取百会、四神聪、智三针穴位引起神经及骨膜效应,直接兴奋中枢运动神经,诱发神经冲动,激发细胞活化,增加大脑神经细胞兴奋性、复苏受损后处于半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对于促醒有这样的综合治疗:1、中药内服,养脑化瘀通络;2、静点神经营养药物促醒;3、头皮埋针与体针结合,通络促醒;4、现代康复治疗手法促醒;5、现代康复理疗、磁治疗促醒。头皮埋针具有全天候24h治疗作用。揿针埋针疗法不仅操作方便,无痛苦,无副作用,而且在埋针期间不影响患者康复治疗。埋针治疗与患者的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共同提高患者的意识功能。对于脑中风后睡眠障碍,在康复治疗期尽量减少西药安定类药物的使用,多以中药治疗。多以酸枣仁汤、四逆散加减,以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交通心肾、调和情志为治则。


对于脑中风后情感障碍、焦虑症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尽快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中药以柴胡舒肝散、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为基础酌加通窍活血汤和养精益肾药辨证治疗,焦虑往往会影响患者康复治疗,此时多结合埋针神门穴、通里穴、内关穴并结合耳针埋针使患者情绪复元。

对于脑中风语言障碍的治疗,我国宋代就有“地黄饮子”之名方治疗“舌强不能言”,足以证明中医药治疗中风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经验是在语言治疗的基础上,以地黄饮子、通窍活血汤的基础上酌通络类虫药辨证治疗,此时要结合中药点舌药和醒脑开窍针刺法。

对于脑中风吞咽功能障碍,康复医学科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发展很快,但是中医有针刺治疗、中药有咽窍的引经点舌开窍药,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针刺和咽窍引经药,吞咽功能恢复更快。



肢体是中风后最常见的症状,对于肌肉萎软无力、恢复缓慢,宋元时代和清代各有一个名方,分别是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而且后者针对的就是半身不遂这一中风后遗症,我们的经验是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用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为基方辨证内服加辨证外敷,医院的中药颗粒非常方便,外敷时用热葡萄糖水把颗粒方溶解后涂抹在患侧皮肤即可,配合针刺效果更好。

对于脑中风后肌张力持续不降,目前是康复医学科一个较棘手的问题,因为机理复杂,针刺治疗也很困难,康复医学科在生物反馈、中频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张景岳“痿为血中无气、痉为气中无血”的理论,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结合藤类草药养血舒筋,祛风解痉,用热疗的方式涂抹在患侧皮肤收到较好疗效,此方面科研我们正在开展。


对于脑中风后腹胀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一旦肠梗阻形成会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肠梗属中医痰食腑实证,我们在针刺基础上结合中药腹部外敷治疗,以大承气方为基础加重剂理气通腑药,重症再加中药灌肠药,基本可解除大便不通证。

脑中风气道切开后肺部感染的问题,患者大都以卧位为主,感染往往接连不断,我们在感染期用西药治疗基础上,着重以麻杏石甘汤和二陈汤为基础清热化痰,缓解期用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在肺康复的基础上增强肺功能争取尽量早日拨管。


此外,近来我们依据中医典籍《医宗金鉴》以中药外敷法为主,治疗截瘫后大小便不通即神经元膀胱和神经元直肠也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简介:中医学硕士研究生,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北省社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言语吞咽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昏迷促醒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出生中医世家,九十年代初即致力于中医中药的外治法研究,将外治法用于内科疑难病证的治疗,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经典古方的临床应用研究,读研究生期间,得河北中医学院多位名医指点,在经典古方的基础上创新突破,突出中医特色,将经典古方用之于慢性内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在家传之方的基础上创新突破,突出中医特色,将多年精微心得用于现代疾病的临床治疗如:冠心病、心律失常、肺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肝病、慢性肾病、失眠、小儿体弱厌食、胃炎、结肠炎、癌性疼痛、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症、风湿劳损、脉管炎、糖尿病及养生保健。近年来深入研究传统针灸、中药游走罐及中医中药的敷贴疗法和中医养生,对于脑中风偏瘫后意识水平低下、睡眠障碍、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肌力恢复缓慢、肌张力持续不降、中风后肠梗阻、气道切开后肺部感染、脊柱损伤后神经元膀胱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等康复医学科临床疑难病症,在多年临床的基础上,把中医药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各方面并获得良好的效果。